净空法师:三皈五戒大意(4)

我听说有一个 法师 ,未必是真的 法师 ,自称为是佛降临的,在洛杉矶讲经,听众人山人海,买门票的,美金二十块一张门票,进去听他讲经,讲什么经?讲财神经,你听了之后,你就会发财,听的人真多。讲财神经,其实


  我听说有一个法师,未必是真的法师,自称为是佛降临的,在洛杉矶讲经,听众人山人海,买门票的,美金二十块一张门票,进去听他讲经,讲什么经?讲财神经,你听了之后,你就会发财,听的人真多。讲财神经,其实他自己发财了,大家的财失掉了。他讲这个财神经没错,他自己发了财。所以有些同修劝我,他说法师,你讲讲财神经一定也很发财。财是骗到手了,你看看印祖这个话不是骗人的,他将来的果报是『阿鼻地狱,永无出期』。这个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决定不可以有大妄语,晓得大妄语这个果报不得了。

  纵然是真正断惑证果了,那些大德往往都非常的谦虚。我们读《华严经》晓得,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真正断惑证果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经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谦虚,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决定没有看到一个人自己赞叹自己,瞧不起别人,自赞毁他的决定没有一个。《华严》是我们的榜样,《华严》是我们修学的标准。大师说:

  【以上四事。】

  就是这四重戒,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你受戒不受戒,你犯了统统有罪过,但是不受戒的人犯了是一重罪过,为什么?这四桩事情本性就是恶,绝对不是善,所以不可以毁犯。受了戒之后,你要再犯,你是两重罪过,一个是性罪,一个是破戒。

  可是在这个地方,诸位要晓得这个戒条都有开缘,所以它不是死的。譬如讲不杀生这条戒,过去就有祖师大德故意杀生,那他是不是犯了杀戒?这就要看因缘,这就是非常的手段。南泉斩猫,猫是畜生,他把这只猫抓来,把它杀了。你要晓得他为什么去杀这只猫?帮助另外一个人开悟。用这个手段,杀一条生命,那个人成佛了,这是非常的手段。这是要知道的,在某种特殊情形之下,它有开缘。

  譬如两国交战的时候,你们男众学佛了,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现在把你派到前方去打仗,你看到敌人来了,「我这枪一扣就犯了杀戒」,好了,你不敢,要坚守戒律,你这一守戒,不但你自己被人家打死了,那是活该,那没话说,你还叫敌人侵犯到自己国家,使全国老百姓沦为亡国奴,受敌人的奴役,这个罪过谁去负担?你自己以为戒律守得很好,你却遗害所有的众生,这个不得了。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打仗,你就奋勇去杀敌,这奋勇杀敌是不是破戒?这不叫破戒,叫开戒,开戒不是破戒,为什么?我要保护我们自己善良的老百姓。这种不但是开戒,在三种布施里头叫无畏布施,这里有功德。所以这个戒律不是死的,条条戒律都是活泼的。

  盗戒,偷盗。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永明延寿,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就专门偷盗国家的钱财。他自己是管税务的,监守自盗。因为他管国家的钱,公家的钱,他就把这个钱偷偷的拿出来,干什么?放生,放了几百万生命。以后被查到了,查到这个要判死刑。结果一审判的时候,他这个钱并不是自己吃喝玩乐,他是放生去了。这个事情报告到皇帝那里去了,皇帝总是要按刑罚来判罪,判死刑杀头。皇帝很英明,交代监斩官把他拉到法场,看他怕不怕?如果他面不改色,不怕,就不要杀他,把他带回来见我。结果送到法场去,果然永明大师一点恐惧的心都没有,真是面不改色。监斩官问他:你怕不怕?他说:我不怕。我以一条性命换千千万万的性命,值得!说得一点恐惧心都没有。这监斩官就依照皇帝的意思,把他送到皇帝面前去,皇帝一问,问得很好,赦了他的罪。问他:「你想做什么?」他说:「我想出家」。皇帝答应了,「好,你出家,我做你的护法」,所以他成为一代国师。这犯盗戒,你看他是什么动机?他这个不叫犯戒,叫开戒,为国家修福。国家不知道修福,为国家修福。所以这些要明理,你不明理,受了戒就死在戒条之下,那又错了。这个戒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

  打妄语,这个妄语如果是有利益於众生的妄语,必需要。有猎人追了一个猎物,追一只兔子,他说要杀它,走到岔路上,从那里跑了,你在那里看到了,那个猎人说「你有没有看到刚才那只兔子从哪里跑掉了?」你不打妄语,你持戒,「从那边走了」,结果被他追上,被他杀掉了。你没有打妄语,那一条小命送掉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肯牺牲一点打个妄语骗他一下,「从那边走了」,你就救了一条命,这个不叫做犯戒,这个叫开戒。所以诸位要晓得,条条戒都有开缘,一定要用智慧才能受持。如果坚固的执著,必然死在戒条之下,那个不叫持戒。持戒的时候,该持的时候要持,该开的时候要开,所以戒律有「开遮持犯」,并不是死呆板的,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最后一条不饮酒。前面这四条叫性罪,你犯了决定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统统有罪。受了戒之后,两重罪,一个是犯性罪,一个是犯破戒罪。「酒」这一条,佛把它列在重戒,但是它是遮罪。所谓「遮」就是预防,怕你酒后乱性,犯前面四种戒,所以才制定不饮酒。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

  佛制定这条戒的用意在此地。但是酒的开缘就特别多,譬如我们在烧菜的时候用料酒,这个不犯戒,为什么?酒用在菜里面,你吃了会不会醉?不会醉的,所以这个不犯戒,这个诸位要晓得。那么在医药上用途就更多了,我们中药里面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的,这个不犯戒。还有年岁老的人需要用酒帮助他血液循环,帮助他健康,这个不犯戒。因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刚刚学佛,就看到有一位老法师,这是德高望重,我跟他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是在他那个庙里面。那庙很熟了,我们常常去。我们晓得他每一餐饭都喝一杯酒,所以那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老法师每天喝一杯酒?始终对这个疑惑解不开。以后到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讲解,我们才了解。他的确是不犯戒,他七十多岁了,听说他那个酒是药酒,是帮助他健康,帮助他血液循环,所以这个不犯戒的,大家一定要明了。但是如果出家人需要用这些酒或者是药酒,就要「白众方服」,就是要告诉大家,我现在需要用酒来做医疗,促进自己身体健康,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可以,这是开戒不是犯戒,如果是藉故贪杯那就是犯戒。所谓犯戒、开戒,的确在一念之间。

  在此地,老法师很慈悲,这一条戒的后面又给我们说五辛:

  【并及葱韭薤蒜兴渠。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