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德-忏悔业障

普贤德,净空法师
普贤德-忏悔业障  (共一集)  2006/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673集)  档名:29-054-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四大段无方大用,清凉大师在一开端给我们开示,说这一段有二0三首颂,说明无方大用。「彼能无边大用者,由普贤德,遍一切时处,法界无限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由此可知,法身菩萨、诸佛如来他们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而且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这作用就没有边际,说不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由普贤德,这个重要。我们净宗同学学习的五个科目,最后一个科目就是普贤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我们应该怎么学法?这个十愿,实在讲讲不尽。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处,遍法界虚空界。

  前面我们学习过「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今天我们再接著学「忏悔业障」,「广修供养」也学过。这个课题非常重要,我们修学不能够精进,学佛多年没有明显的效果,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业障。很多同修都深深的感到自己业障很重,所以无论修什么法门,念佛功夫不得力,妄想太多;听教功夫也不得力,不能够专心,甚至一面在听教,一面还是打妄想;工作粗心大意,待人接物缺乏诚意,这些全都是业障。所以业障重的人,世出世间法它都障碍你。这是这十愿里头,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要认真学习的、特别加强的就前面这四条。

  要学会礼敬,要学会隐恶扬善,别人的过失决定不要说,别人做的这些好事一定要赞叹。要真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随时随地都要懂得,要懂得布施供养,不一定是财物。我们的礼敬、我们的赞叹是不是供养?是,都是供养。我们做事情要懂得很谨慎、很小心,给别人做好样子,这都是供养,所以供养不一定要花钱,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见到人合掌念一声阿弥陀佛都是供养。他看到我们恭敬的样子,听到一声阿弥陀佛,有的时候他也跟著念,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把阿弥陀佛的缘供养给他了。我们道场许多的法物,经书、光碟、佛菩萨的形像,我们印得很多,随时身上带个一、二份,遇到有缘人就可以跟他结缘,这是供养,法供养,能够介绍他听经更好。后面我们会讲到「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他来听经,觉悟、明白了,回头一心向佛,这种殊胜的利益谁给他的?你度了他。这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不一定要自己会讲经,哪个地方有讲经的法师,劝导他到那边去听经,去接受教诲,都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虽然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请教大师,大师很慈悲就告诉我了。人在贫困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求神求佛,外国人走投无路的时候求老天爷,求上天、求上帝,也求神,神会保佑吗?能求得到吗?我们半信半疑,虽然半信半疑,到时候真的还是要求。大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说得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然后大师告诉我,有人求有感应,有人求没有感应,这什么原因?业障。不是没有感应,是你有业把它障碍住,所以就没有感应,必应;换句话说,你所求的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必应,必定有感应,这个道理要懂。

  这因果律里面讲得很清楚,世间人不懂得理也不懂得事,理事都不懂,求神求佛,求升官发财,果然升官发财,那是命里有的,不是他求来的。诸位读《了凡四训》就明白了,云谷禅师跟了凡先生的对话,你细心去观察就会明了。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他明理。命里有的你求得到,命里没有的求不到,那命里有的又何必求?云谷大师开导他,求是命里没有,有求必应,这个太殊胜了,很能吸引人。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成佛都能作佛,还有什么求不到的?你要懂道理。为什么能求得到?我们《华严经》念了这么多,现在明白了,是自性里面圆满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所以有求必应。求得的,现在老实告诉你,还是你自性里头有的。这不是讲命中,是讲你自性里头有的,你命中没有,自性里头有,性德。所以一定要消除业障,然后就通了,就没有障碍了,有求必应。

  所以消业障,在佛门里头不论是哪个宗派,也不论是哪个法门,都是把它摆在修学里面最初要学习的,为什么?你有业障你就不能进步,不但不能进步,大乘佛法你入不了门,什么原因?业障,这真是严重。所以首先你要认识业障,知道业障从哪里来的?用什么方法能把业障消除?这不能不知道。首先讲业,业是什么意思?业是造作,所以业里头有善、有恶、有无记。无记是什么?说不上善恶,这叫无记。业有染有净,六道是染,四圣法界是净,这讲十法界里面。染业里面有善有恶,你看看,善恶层次不高。净业里头没有善恶,或者我们称它作纯善纯净,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两面都没有了才叫纯善,这就是净业。所以染里头有善恶,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则生三恶道,它对於你学佛,善跟恶都成了障碍,不要说恶业是障碍,善业也是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你修行证果,障碍你开悟,修学最大的事情就是开悟证果,它障碍你。

  善业,我们在前面讲,六道里面标准的,《十善业道经》。这个十善分很多等级,境界不同,我们单讲最低的等级,人天小果,人天乘。不杀生、不偷盗这十条是善业,反过来,杀生、偷盗是恶业,这很明显,大家很容易懂,而我们学一定从这里学起。换句话说,学佛先学做人,人都做不好,那佛菩萨太高了,你怎么能学?学不到的,所以先学著做人。

  十善是纲领,《弟子规》、《感应篇》是细目。你看看,孝顺父母是善,不孝父母是恶;兄弟友爱是善,兄弟不和是恶。我们在这个团体里面,大众在一起共修,六和是善,不和是恶。六和里头要一条一条的讲,见解相同,怎么相同法?我们把自己的见解放下。我的想法、你的想法肯定不一样,你的看法、他的看法肯定也不一样,怎么能和得起来?统统放下,放下怎么办?要是真的放下,都没有意见,那个高,那太高了,那是佛菩萨的六和敬,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怎么做法?凡夫遵守佛的教诲。我们大家都学十善业,十善业是纲领,十善业的细目是《弟子规》、《感应篇》,我们人人都学《弟子规》,人人都学《感应篇》,就是学十善业道。我们的见和同解建立在这个地方,这很踏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