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2)

所以念佛,天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得要有净业三福的基础,没这个基础不行。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了没有?我们想想看,我们有没有罪业?能对得起父母吗?「孝养父母,奉

  所以念佛,天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得要有净业三福的基础,没这个基础不行。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了没有?我们想想看,我们有没有罪业?能对得起父母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就在《弟子规》上,《弟子规》百分之百的落实,这两句你做到了;「慈心不杀」,《太上感应篇》做到了,「修十善业」,佛陀的《十善业道》你做到了,儒释道的三个根。你没这三个根,你念佛跟阿弥陀佛不能感应,这当中有障碍。没学的,没听说在学,可是他念佛真往生了。五十年前,我们这边将军乡的这个老太太站著往生的,她有没有学过《弟子规》?没学过。有没有学过《感应篇》?没学过。可是你问她,这个人是不是孝顺父母?是不是尊敬师长?肯定是的。是不是慈心不杀具足十善业道?你去问问,肯定都具足。所以她有条件,人家那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管用,真成功。我们念了三年、三十年都没消息,什么原因?想一想,我们能对得起父母吗?我们能对得起师长吗?在这个社会里服务,我们能对得起领导吗?能对得起社会大众吗?好好去想想。

  所以,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要是说这个话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名闻利养?是不是贪瞋痴慢?是不是损人利己?如果都是这些念头,那《地藏经》上的话全讲对了,你起心动念统统在造业。所以诵经、听教、念佛,只是跟佛菩萨结个善缘,这一生有没有效果?没有效果,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你还警觉不到,你就常常想像现在日常生活,你所遇到的一些困难,想想我们处在今天这个环境里面,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大的,最大的人祸是战争,小的人祸太多了,别人来要胁你、威胁你,来毁谤你,来陷害你,人祸。大乘教里面讲的共业、别业,哪个人没有?为什么做事情这么困难?古人说得好,这个世间在一般人而论,在比例上讲,十之八九你都会遇到障碍,很多是意想不到的障碍,障碍从哪来的?业障,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警觉心高的人,他在这个环境里面会觉悟,觉悟好,一觉悟肯定就忏悔,回过头来改过自新,从今之后重新做人。

  这个做人里头有个秘诀,那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重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天灾人祸,意料之中的、意想不到的,我们遇到了,立刻就要记到祖宗的话,因,你这个灾难是果报,有果必有因,果报现前不能不受。大乘教里面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迷惑颠倒,造了恶的、不善的业,果报现前,他害怕了;菩萨聪明,果报来了知道,那没有法子,自己一定要承当,要去接受。转变果报在哪里?在因上转,我要好好反省、好好检点,我做了哪些不善的业,一定要把自己这个不善的恶业找出来。怎么消除?忏悔就消除了,真正忏悔,从内心里头忏悔,发露忏悔。真正忏悔的时候不是隐瞒著别人,面对著家人,面对著大众,自己能把自己做错的事情说出来,这叫发露忏悔。别人听了,指责你、批评你,你的罪就消了。真正改过自新,没有人不赞叹你,没有人不佩服你,没有人不帮助你。

  我们遇到顺境,如何处理?决定不能有丝毫骄慢之心,总要知道我们做得太少,做得不够。别人赞叹我好,我不够好,我差得很远,跟佛不能比,跟菩萨不能比,跟这些祖师大德我们都比不上,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别人愈赞叹,我们愈害怕,愈要努力,愈要谨慎,天天反省,找自己的毛病。怎么找法?不难,你每天拿著《弟子规》,拿著《感应篇》,拿著我们净宗修行的五个科目,三福,三福我们才讲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这头一条里面包括了儒释道的三个根,你天天读,天天反省。这三个根文字不多,要把它订在一起,不到十页,很薄的一本小册子,用这个做标准,这都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教导我们,这叫经典。所谓经典,它超越了空间、超越时间,三千年前一般人学习,正确的,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还是正确的;中国人学习是正确的,外国人学习还是正确的,真理永恒不变。

  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想想看,我们学佛了,我们能对得起佛陀吗?能对得起菩萨吗?能对得起我们的祖师大德吗?这三条做到没有?三皈是什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有没有回头?我有没有真的依靠三宝?佛法僧是什么意思,总得清楚。佛是觉悟,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我们想想,皈依佛就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要依自性觉。三宝是性德,我要真的天天这样干,那就真的是皈依了。觉而不迷,这皈依了,依靠自性觉。没有这样做,还是迷惑颠倒?那我们就对不起佛,为什么?我们皈依是假的,有名无实,这就是造罪业。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在是邪知邪见,心里面充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哪里是正知正见?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我们在学经教,经教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现象、因果,我们统统清楚了,把我们从前错误的那个知见放下,我们依著佛在经教里所讲的认真学习,这叫皈依法。佛教我们孝养父母,你做到没有?佛教我们奉事师长,做到没有?佛教我们慈心不杀,起心动念是大慈大悲。「杀」,引申的意思,凡是伤害众生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容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伤害别人?要是让别人感到难受,我们就做错了。「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是菩萨。这个众生见到你就讨厌,那我看到他,赶快我就躲开,不要让他烦恼,这都是菩萨行。

  僧,不管他自己修行怎么样,这与我们不相干,我见到这个样子、这个形相,立刻就要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僧的相功德很大,时时刻刻他在提醒我,我尊重他。他自己持戒不持戒、修行不修行,那是他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关;我看到他那个相,我就想到我要皈依僧。皈依僧是我从一切染污回归,回过头来,我要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这是三皈依。我们三皈依要是做到,我们对得起佛,是佛的好学生;三皈依没做,我们欺骗佛菩萨,为什么?冒充!冒充是佛的皈依弟子,三皈完全没做到,所做的统统是相反的,每天所干的还是迷邪染,哪来的觉正净?想到这个地方,你不痛哭流涕吗?「具足众戒」,五戒有没有做到?不要说多了。十善有没有做到?这是最低的限度,你必须要做到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五戒。十戒里面,也包含这几件事,但说得多一点,详细一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跟五戒是一样;那个不妄语它就开了,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不恶口,恶口是说粗话,人家听起来很难受;再加上不贪、不瞋、不痴。这一入佛门,老师就告诉我们,我们是不是真做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