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净空法师,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十愿(一)    净空法师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我们把三个根扎下去之后,这个很重要,要把其他的放下,你才能把根扎好。你先试试看,用二、三个月的时间,别的都放下,专门学《弟子规》,读诵受持。读诵是先决条件,你要把它念熟,念到能够背诵最好,文字不多,只有一千零八十个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要落实在生活上。然后接著落实《感应篇》、《十善业》,你有这个基础的根,那两部就不难。第一部选《弟子规》可以,选《感应篇》也可以,《十善业》决定是在第二部,没有前面两个基础,《十善业》不行,你学不到,所以它有先后次第。这三个根扎下去,我们相信一年就成就了,然后你在大乘经教里头选择一门,一门深入,我相信小林居士能够两年的时间有这么好的成就,你不会输给他。你的两年也能达到他的效果,那你对佛法就充满信心,你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你就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古人不欺骗人,句句都是老实话。

  然后你要学净宗,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有这个善根、有这个缘分,你就把我们净宗五个科目学好,这也是真实的佛法的基础,就是三学、三福、六度、六和敬、普贤菩萨十愿,这些东西全都要落实。十愿里面头一个「礼敬诸佛」,毋不敬,我们怎样对佛菩萨礼敬,要用那种心、恭敬的心对一切众生。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我心里很敬佩的人我对他恭敬,我心里很不喜欢的人,对他也一样恭敬,你才学会。所以,他叫礼敬诸佛,为什么?他是真佛,不是假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记住《华严经》上这句话,不是假的,你轻慢一个人,你就是轻慢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为什么?他有佛性,只是他现在自己迷惑了,他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要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他不就成佛了吗?没放下,没放下他还是佛,总有一天他会放下,肯定他会放下,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我们明白,我们觉悟,我们的知见跟一般人就不一样。他怎样设计,想方法来害我,我对他还是尊敬,为什么?他是佛。他现在为什么有这种行为?那是他迷惑颠倒,他要放下分别执著的时候,他的思想见解是佛的思想见解,不是这样的。这是在迷惑的状态之下做错了事情,不要放在心上,好像一个人酒喝醉了发酒疯,你得要原谅他,他清醒过来了,他就是很好的人,很有理智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不可以跟人计较,跟人计较,你跟他一般见识,他迷你也迷,两个人才会发生争执。如果一个是迷惑,一个是觉悟,觉悟的人一定会让,一定不会跟他争执,所以什么样的冲突都不可能发生。

  觉悟重要!觉悟就是菩提,对人要有礼貌、要有恭敬。即使在一个公司里面,机关里面同事,自己是长官的身分,对於部属也要恭敬,也要懂得。现在职位不相同,工作性质、任务不相同,除此之外毫无差异。从我们现前来看,差异之所在是我们修行功夫不相同,可是从自性上讲那就丝毫差别没有,总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把礼敬摆在第一,世间法也把礼敬摆在第一,你看儒家《礼记》,你翻开头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跟礼敬诸佛意思相同,没有不值得我们礼敬的,一切都要恭敬。世出世法圣人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教给我们,对人要有礼貌。海口的教育成功,这是监狱,成功在什么地方?执法的人员对於受刑人有礼貌,他成功了。在过去没学《弟子规》,他们认为受刑人是比他们低一等,他是来管他们的,所以态度都不好。学了《弟子规》之后,人都是平等的,你一时犯了错误,现在判刑到这个地方来,来接受好的教育、改造教育,出去之后你就变成善人、变成良民,所以尊重人格。所以执法人员对犯人也行鞠躬礼,让受刑人感动,他教育成功。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懂得礼敬。

  第二「称赞如来」,你看第一句诸佛,第二句是如来,他为什么不用诸佛?礼敬诸佛、称赞诸佛不是很好吗?他换个名词,换名词一定有道理,一定有意义,要不然就不能换。真的是这样的。称「诸佛」是从相上讲的,称「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不一样。从相上讲平等恭敬,赞叹那就有影响,不能从相上说,相上会把社会搞乱,善恶都不分,所以他从性上讲。他的形象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你看它就有差别,不像礼敬诸佛是普遍的,没有条件的,赞叹是有条件。譬如与性德相应的,孝悌忠信与性德相应,礼义廉耻与性德相应,他的行为合乎这个,值得赞叹。他要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你赞叹他,这社会就乱了。所以这个赞叹,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也就是善的那一面我们赞叹,鼓励他,恶的那一面不提、不毁谤,就是不赞叹,我对你有礼貌,没有赞叹。如果你是善的方面,与性德完全相应,礼敬后头有赞叹,这个用意很深。赞叹是给你宣扬,希望大家以你做榜样,向你学习。善跟恶,在根本上讲,佛常常讲贪瞋痴叫三毒,毒是什么?恶到极处,才叫毒。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贪瞋痴相应,佛不赞叹;与不贪、不瞋、不痴相应,肯定有赞叹,礼敬之后有赞叹。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有三位善知识是代表贪瞋痴的,善财童子去参学,有礼敬没有赞叹,有供养,就是没有赞叹。於一切善德的人,参访的时候都有礼敬、都有赞叹,这个诸位细心去看经就看到了。但是你要晓得,那个贪瞋痴的人还是菩萨,菩萨为什么要有这种行为?有一类的众生要用这种方法去度他。而且这种众生还不少,现在社会上很多,你找贪瞋痴的人,很容易找到;找不贪、不瞋、不痴的,不容易找到。在从前的社会里,用这个教育教得好,贪瞋痴的人少,不贪不瞋不痴的人多,所以社会安定。现在这种人多,里头有没有菩萨?我相信肯定有,这种人一回头就是大菩萨。我看到有个信息,是一个同学从网路上下载的。在香港好像是个赌王,靠赌博起家的,那还是命里有的。有一天被黑社会找到,勒索,把他的手砍断,他就变成残障,没有杀他,受了重伤。他一下被害,人觉悟过来,就到处劝人家不要赌博,把赌博里面的黑暗面说出来。他自己是个赌王,全是骗人,把他骗人的技巧、方法都公开告诉大家,劝人不要赌博。他这一回头,我们就称他赌王菩萨,这值得赞叹。他前半段不可以赞叹,他这一回头就是菩萨,拯救这些好赌博的人,你看这一回头就是菩萨。他救了不少人,以前是害人,现在回过头来救人,不敢再做坏事。人真的叫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那就是菩萨再来。所以我赞叹他,那是菩萨来示现的,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教我们从这上回头。哪一个行业都如此,真正回头之后,好人当中的好人,先是害社会、扰乱社会,一回头,拯救社会、救助社会,这是无量的功德。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一切不善不放在心上,心上都没有,口上当然就没有,行为上不会表现。所以礼敬是很可爱的,不善的人接受你的礼敬他也很欢喜,为什么?你是真诚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