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刚晓法师:话说佛教之一(2)

在古印度也是这样,本来,婆罗门思想一统天下,当时的人们还都认为自己是 生活 在天堂里呢~~傻乐嗬,就象中国刚解放不久的时候,总认为我们中国人是 生活 在天堂里,其他国家的人都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等待

  在古印度也是这样,本来,婆罗门思想一统天下,当时的人们还都认为自己是生活在天堂里呢~~傻乐嗬,就象中国刚解放不久的时候,总认为我们中国人是生活在天堂里,其他国家的人都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还等待着我们去解救,这是一样的。而且还认命,认为只有在毛主席领导下才行,他是领袖!人们认为自己就该被权威、领袖折腾,这一点儿在《印度哲学概论》中还专门被辟为一节来讲(恰特吉·达塔著,伍先林·李登贵·黄彬等译,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印度哲学概论·第一篇绪论·第一章印度哲学的基本特色·第四节<权威和推理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慢慢提高,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发现了自己根本就不是生活在天堂里,而且自己也是有脑袋的,于是就对婆罗门思想产生了怀疑,这怀疑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思想家们就要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最开始他们的理论可能不成熟,但渐渐地就成熟了,这就对婆罗门思想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任何人都不会自动跳下历史的舞台,婆罗门思想自然也不甘心,就对反婆罗门思潮进行疯狂的反扑,于是思想斗争“惊心动魄”地进行了好多年,当然思想斗争伴随着就是社会的不安定,有时候甚至是战争之类的。比如说美国打伊拉克就有学者给解释成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战争。不管怎么说,小老百姓是最受苦了。思想斗争给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佛教就是在如此一个背景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佛教在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一点儿尤其重要。比如说马克思,马克思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千年思想家”评比中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他凭什么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与黑格尔、康德等比起来,确实是小巫见大巫,而且漏洞百出,在东欧、苏联的实践也证明了其理论的不完备性,在中国也是因为给加上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后缀而才保持了马列主义的旗帜,不然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那就不知道了--我们现在理论界也有不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东西,比如荆楚网(湖北省委宣传部)上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人民网(人民日报社)上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出版社出过一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丛书》--但是马克思确实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搞资本积累时残酷剥削工人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本来爱因斯坦还是达尔文有望成为第一的,但后来忽然马克思越过他们了。就是马克思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方面比他们做得多。马克思确实伟大,既是思想家、理论家,又是实践家,不象我们的伟大革命家,先是革命家,然后去找理论来为自己辩护。在社会思潮混乱的时候,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极其受苦。婆罗门本来是给出了小老百姓受苦是正当的、合理的这么一种解释,说:婆罗门是从梵的口中生出来的,刹帝利是从梵的肩生出来的,吠舍是从梵的脐生出来的,首陀罗是从梵的脚生出来的。这样的话,你首陀罗就应该受苦。婆罗门这种说法说了很多年,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惯以后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成了习惯势力,成了潜规则。但潜规则久了,也会出现疲劳。就象鲁迅先生说的,人在黑屋子中睡着了,他不知道死亡在渐渐地逼近,这时候若一直睡着,死了也就死了,不会痛苦的。可这时候有人醒来了,他要呐喊,这就导致了此时反对婆罗门潜规则的各种思潮都起来了,风起云涌。佛教当然也是提出来了自己的理论来反对婆罗门。这里呢,我手边儿缺乏资料,缺乏当时其他派别具体做法的资料,他们的理论资料佛教典籍中间保存得不少,但没有他们具体实行的资料,但是佛教资料我们很全,不但有理论资料,还有实行的资料。释迦牟尼当时确实是深切地感受到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自然界威胁下人们的苦难,所以就特别关心解脱人生的苦难。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实际上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不是一个浪漫家,就象戴晴说的,“人肚子饿了就得吃饭才行,肚子饿了作诗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有苦难就得解决人的苦难,这是首要问题,你不能给他讲什么本体论之类的。关于对弱势群体关怀的理论方面,如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之类的都是,在实行中呢,如收留叫化子、收留孤儿,佛陀还亲自服侍残疾人等等,这样的事儿佛教经典中散记的不少,大家有机缘的话可以找一下阿含呀什么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就是后来大乘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思想界对本体论之类的问题很感兴趣,外派对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阐释,但佛教没有,在阿含经中有著名的十四无记(又叫十四难,《大智度论》、《俱舍论》等著作都有这问题的记载),就是鬘童子问释迦牟尼世界有边、无边、有常、无常之类的问题,佛没有回答他的提问,而是给说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你中了毒箭,你的亲人就急急忙忙找来了箭医,箭医马上要动手术,你却把它挡住了,你说:我要先知道射我这一箭的人姓啥叫啥,是个高个子还是矮个子,是黑毛还是白尾,是刹帝利种姓还是吠舍种姓;他所用的弓是什么做成的,是桑木做成的还是柘做成的抑或是竹子做的、是白的还是黄的,他所用的弓弦是牛筋做的还是鹿筋做的,他所用的簇羽是鸡毛还是鹤毛,他射我了一箭,是谁给他做的这把弓箭等等,这些问题你还没有弄明白你就死了。(大正藏第1册第804页下栏至805页上栏。)我们能看见外教他们自己修行的一些资料。比如耆那教的修行者,他们自己用绝食、火烤、倒悬等等的种种方法来折磨自己,以这种方法修行,但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我们看不到一点儿这方面的信息。
  这就是佛教产生的背景――思想界混乱而导致人民陷入困窘之中,佛陀为了解救时人的困苦艰难而创立佛教。后来这句话就演成了“利乐有情”这样一个固定套路。
  法
  三宝的法,包括各种教条、教义,这些教条、教义既不是纯理论的观点儿,也不表示来自精神体验有限范围的概述,它们实际上是圣者所见到的有关现存自然的概念的系统阐述,但我们一般狭义地把佛教著作称为法宝。下边儿呢,我说一下佛教的著作。佛教典籍很多,三藏十二部,三藏就是经、律、论。经是记载释迦牟尼以及当时的弟子们的言行的著作,有些是释迦牟尼亲口所说,有些是摹拟释迦牟尼的口吻而说的。之所以摹拟释迦牟尼的口吻,其实是为了强调权威。按佛教常说的,“经”有好多意思,比如说绳墨义、出生义、泉涌义、显示义、结鬘义、贯穿义、摄持义等等,可多了~~但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是权威。一般我们说“经”是佛说,或者是圣弟子们所说而经佛陀认可的,说这才能称为“经”,但这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有些不是,在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中就有这样的话,“非佛所说而亦称为经者,如《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百喻经》等是也。”这《法句经》、《坐禅三昧经》、《修行道地经》、《杂譬喻经》等,不是佛陀所说的,而是有些人把自己的修行实践心得写出来,或者是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写出来,象这《修行道地经》,它是很明显的例子,作者是印度的僧伽罗刹,汉译众护,经本上就写着“造立《修行道地经》者,天竺沙门,厥名众护。”(大正藏第15册第181页下栏)西晋的竺法护译出来的。这个众护是佛灭后七百年的人。更有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中国的《六祖法宝坛经》,这根本跟释迦牟尼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纯粹是慧能大师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禅宗为了突出自宗的地位而把它称“经”的,后来禅宗一统天下了,错误久了也就成了正确的。比如和尚坡主就要在《六祖坛经》中挑香蕉皮,当然了,他挑得有些胡闹是实。著名的经典象小乘的阿含经等,大乘的《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之类,很多。“经”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广义的说法是指整个佛教典籍,象咱们平常说的《大藏经》,我们一般是说狭义的说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