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了凡四训讲记--第二篇 改过之法(5)

对于杀生的过患,还应当按照 佛经 ,具体思惟它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通过深入、具体地思惟,就会对杀生生起厌离心、惭愧心,从而远离杀生的邪行。这是从理上改。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

      对于杀生的过患,还应当按照佛经,具体思惟它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通过深入、具体地思惟,就会对杀生生起厌离心、惭愧心,从而远离杀生的邪行。这是从理上改。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再思惟:凡是有血气的东西,都具有灵性觉知,既然有灵性觉知,就和我同体,都具有佛性。纵然我不能修持至高的德行,来使它尊敬我、亲近我,又岂能天天杀害生命,让它无止境地仇恨我呢?
      这是思惟佛性平等而戒杀。一切动物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飞禽走兽,蜎飞蠕动,都和人一样具有如来藏。猪牙中显现化佛,蛤蜊中出现大士,毒蛇闻偈转身证果,鹦鹉念佛烧出舍利。一切动物或是过去佛,或是现在佛,或是未来佛,岂有可宰杀的道理。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一想到这些,面对眼前满桌的血肉之食,自然心生悲悯,难以咽食。
      (2)、戒嗔怒。
      分别心的规律是:往哪方面作意,就会引起那方面的心态,比如作意可爱相,就会生贪;作意损害相,就会起嗔;作意苦相,就会心生悲悯。应当把握这条规律来调整自心。
      第一个思惟:
      一般人发怒的理由是:对方事情没有做对、态度不好……这样把对方看得很可恶,心中不能容忍而生嗔。所以,缘厌恶相就会生嗔心。那怎么改嗔呢?就是把这个厌恶相换掉,比如换成可哀悯的相,就会引起悲心。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
      比如前天喜欢发怒,一定要这样思惟:别人有做不到的短处,按情理应当怜悯他才对啊。
      比如,疯子对你又叫又打,你认为他是损害你呢,还是病情发作。如果认为他损害你,一定要以牙还牙,那多愚昧!如果是医生,就知道他的行为不理智,都是精神错乱造成的,他表现得越非理,只表明它的病越深,越让医生怜悯。
      同样的道理,我们想:他这样做,是他的心不自在,如果他的烦恼轻,不但不会伤害我,还能利益我。他这样损害我,和我不配合,都是因为被业障蒙蔽,心不由己。想到它的烦恼病,只有怜悯他,哪里会生嗔呢?
      第二个思惟:
     
悖理相干,于我何与?
      方法是分开自他。心就如一面明镜,外在的妖魔鬼怪在镜子里显现,镜子不必要发脾气,因为张牙舞爪是妖魔在做,和镜子有什么关系呢?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违反情理来冒犯你,那是他的过失,和你无关。如果以他非理就动怒,那自己也成了颠倒。
      再说,如果他人非理就要动嗔,那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凡夫都与理相背,是不是对每个众生都要动嗔呢?显然不必要。
     
本无可怒者。
      这样思惟来思惟去,本来没有可以发怒的。
      所以,运用智慧观察到没有理由生嗔心,心态自然会平静下来。嗔是一种不合理的情绪,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如理作意不可能起嗔,必定是从非理作意来的。找到根源之后,对嗔不要强压,要从理上改,道理上弄通了之后,再依这个道理如理作意,嗔心失去了支持,就再也难以发展,因为因上已经被对治了。
      第三个思惟: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句话是说,没有自是尤人的道理,只有自责的道理。
      用心的方式要转变,怎么趋入思维呢?用一个对比来思惟,就是想:天下没有自是的豪杰,也没有尤人的学问。凡夫人碰到问题,都是“我对,他不对”。真正的豪杰是谦虚的,没有哪个豪杰傲气冲天、指责别人。“尤人”是埋怨人、责备人,这种做法也绝对在圣贤的学问中找不到。
      要这样反问自己:我这种做法对吗?既然我想做豪杰,为什么做和豪杰相违的事呢?我是想做圣贤的学问,为何还做和学问不相应的事?
      “行有不得”就是所做的事不能称心如意,比如嘱咐别人做一件事,他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做,行有不得,不能够怪外境,应当责备自己没有德行,感动人的力量不够。
      当年弘一大师持戒,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学生有犯戒做错或者不对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是律己不吃饭,不吃饭并不是存心呕气,而是代他忏悔,恨自己德性不够,不能感化他。
      他的学生以及和他在一起的人,都知道他的脾气。每逢他不吃饭时,就知道有做错的地方,都想办法改正。几时改正了错误,他才吃饭。最后谁的过错,让谁自己去说,他一句也不开口。平时他常和人说:戒律是拿来律己的,不是律人的。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就失去了戒律的意义。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样我都一一反思,转为道用。那么,外来的毁谤都成了磨炼我、成就我的助缘,我将欢喜地接受赐教,有什么可发怒的呢?
      这样思维安忍的利益,于逆境作善知识想。越想越欢喜,逆境成了增上欢喜的因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