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一梯次)7(2)

我记得我在教书那一段时间会跟学生谈这些德育 故事 ,在谈的过程我的学生举手说道,他说老师,你平常在上数学,讲话都没有现在这么大声,为什么你讲这些德育 故事 愈讲声音愈大?我们自己有没有注意到?没有刻意。

  我记得我在教书那一段时间会跟学生谈这些德育故事,在谈的过程我的学生举手说道,他说老师,你平常在上数学,讲话都没有现在这么大声,为什么你讲这些德育故事愈讲声音愈大?我们自己有没有注意到?没有刻意。可是一讲到这些故事,我们整个正气凛然,都是得到这些古圣先贤的护佑。

  确实当我们的念头时时都跟上善接上了频率,那你就不用操心了,就会有把握了。自己有把握,心安了,往后的日子抓住最高指导原则,这个最高指导原则在师长的教诲当中频率很高,出现很多次,六个字,要不要猜谜语猜猜看?哪六个字?「为佛法,为众生」。什么是佛法?一切的正法,觉悟的道理都含摄在里面。假如没有正法,众人的慧眼无法开,无法分辨是非善恶,一生这样走下来铁定是苦不堪言。我们要为正法、为众生,往后的日子就以这个为最高指导原则,其实大乘佛法的妙就妙在这里。当我们念念为众生、为他人,每天活得很快乐,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这样做了一年、二年,突然蓦然回首,我以前脾气不是很大吗?现在脾气在哪?不见了。就好像达摩祖师跟二祖慧可,慧可说: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来,我帮你安。慧可讲道:觅心了不可得。突然觉得、感受到这个心根本是虚妄的,贪瞋痴是虚妄的。我们在时时为他人著想当中,我执断了,我执淡了,这是大乘佛法的妙处。

  我们在接受皈依的时候都会念到四弘誓愿,第一句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四个次第不能颠倒,一楼不盖好,二三层盖不上去,可是这一楼又贯穿二三四楼。真正扎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请问「烦恼无尽誓愿断」好不好做?就好做了。都只看到别人的需要,你的德行、智慧不断的在提升,你在成就别人,突然有一天明白了,成就别人是真正的成就自己,那一颗感恩的心就上来了,感谢众生恩难报,好。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我们刚刚提到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像《弟子规》最后提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当我们领受圣教,领受《弟子规》,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以至於在讲解经典的时候都从他人的生活面去引导,接受的人很快就能得到经典的利益,这点相当重要。不是众人不能接受圣教,是我们能否从他们能接受的角度去引导、去协助。有一个母亲带著孩子去看烟火,烟火开始了,母亲看得很欢喜,「儿子,快看!快看!这么漂亮」。儿子没做声拉著她的手,「妈,哪有漂亮!我都看不到」。「你头抬起来看不就看到了!」旁边围的都是大人,小孩纵使抬起头来,有没有看到?看不到。妈妈以她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小孩,没有设身处地。突然发现了这一点,她赶快怎么样?蹲下去把儿子抱起来,儿子就看到了。一来要从修身下手,二来要设身处地,有耐性去成就他人,能够这样去做,必然可以让圣贤的教诲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家庭当中流露出圣教的利益。

  我们昨天提到理智的建立很重要,而理智必须透过学习真理才能建立。在我们一天多的课程当中,诸位朋友,您有没有新建立了哪一个理智的态度?有没有?都没有?有没有建立哪一个态度?这一天多的课,哪一句话出现的频率最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待会儿太阳一定会露出来大放光明,因为五天结束以后有很多尧帝跟舜帝要出现了。时时这样观照,保证是「德日进,过日少」。

  要学习真理才能够建立理智,不能够什么书都拿来看,当我们还不能分别邪正真妄,看书要谨慎。那几千年的圣哲人都帮我们做好准备,这些经典都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印证,我们可以安安心心去学习、去领受。而是否能够让中国文化在你的人生、在你的家庭当中起作用,根源还在信心。当然我们当下的信心,现在已经达到百分之多少?一百。回去一个礼拜以后,是百分之多少?八十,那还有点欣慰。一年以后呢?再来一次。我在海口讲课最怕听到一句话,「蔡老师,你讲得真好」,听了三个月见到我还是「蔡老师,你讲得真好」,我都很紧张,为什么?假如他这三个月真正去落实了,他见到我不会说「蔡老师,你讲得真好」,他会说什么?他会提到他自己生活当中、工作当中的改变,他们来听都是来听看看蔡老师有没有进步。

  有一个朋友,他去参加北京的课,上了五天。过了一个月,我跟他打了一通电话,他跟我说,他说蔡老师,我那五天的境界真是好,心里面非常的仁慈、非常的平等,但是现在的状况大不如前。确确实实,学习贵在自知,有自知之明。从这里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的习惯要去克服,用什么方法?薰修,要长时薰修,这样境界就不会退,不然进三步、退四步,哇,那很累人。除了薰习不能够间断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信心要非常的坚定,要任何的风浪来,我们都不为所动,我对圣哲人有这个信心。因为现在太多的书籍都会批判《四书》,批判经典,有时候我们看了还被它影响,信心动摇。

  我记得我去到北京,刚好杨老师领我去一家很大的书局看书,摆了一叠厚厚的书,那一叠叫《论语新解》,现代的这些学术界的人来解《论语》,我跟杨老师翻了好几页翻不下去,有一点很严重的心态,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比写书的人站在二楼,二楼所能看到的范围就是二楼的高度所画出的圆,他看到有这个花,有这个草。孔老夫子已经爬到屋顶了,站在二十层楼,二十层楼能看到多大的范围?二十层楼高度所画出的圆。当孔老夫子讲说我看到了桧木,我看到了黑心木,他说孔子骗人,我没看到,然后要把孔子拉到二楼来,你看这个才是真理,一定要把孔子的教诲解到什么境界?解到二层楼的境界,现在这个情况很严重。

  很多人又说,你看经典里面说要孝顺,什么都顺,愚昧了,父母错了还要顺吗?讲起来好像很有道理。这样批判的人保证连一本重要经典从头看到尾都没有,最起码他没看过《弟子规》。他没看过《弟子规》,先看其他的经典,他的学问盖不上去。《三字经》说道:「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的教诲纲领没有扎根,就没打地基,房子盖上去了,迟早有一天会怎么样?八风一来就倒了。他《弟子规》都没看过,《弟子规》看过的人会不会这么说话?是不是所有都要顺?哪个时候不能随顺?「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怎么哪有所有的都随著父母的意思做?没有。父母错的时候我们要规劝,但是还是顺,顺什么?顺势而为。学问不能学呆了,学死了。看到父母的错误,这个错误可能是三四十年,你要不要马上过去硬是要把他完全纠正?这样会有什么情况?很可能父子都怎么样?大吵起来了,要顺势而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看武侠小说看太多了,这么厚的冰,你一个如来神掌就要把它全化掉,那是神话,那不是道法自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