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传统文化与建构和谐社会1(8)

诸位同学,你是中国人吗?怎么没声音?重来,你是中国人吗?大声就有用吗?假如一个人在美国长大,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的血统保证 DNA 检验是中国血统,但是他的思想?美国人的思想。诸位同学,是血统会影响一个

  诸位同学,你是中国人吗?怎么没声音?重来,你是中国人吗?大声就有用吗?假如一个人在美国长大,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的血统保证DNA检验是中国血统,但是他的思想?美国人的思想。诸位同学,是血统会影响一个人一生还是他的思想?思想。所以我们现在是流著中国人的血统,不代表我们有中国人的思想。我刚好在一次演讲当中问了一个问题,你今天拿到一颗很好吃的糖果,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哀莫大於心死。这位同学真诚实,「孺子可教也」,不过这个诚实还要再提升。刚好前面坐了一个三十岁的男士,他跟他一样不假思索,吃!坐在中间位置有一个四十岁的女士,她就说给小孩吃。坐在最后面有个长者六、七十岁,他说给父母吃。给父母吃,有问题吗?哀莫大於心死。你看三个回答把道理都讲清楚了。谁的学历最高?三十岁的男士。六、七十岁的长者没读过书。诸位同学,谁有受过教育?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今天假如我们回到五十年前,你走在田间小路,看到一个农夫很辛勤的在那里耕作,你一看他也没读过书,把他请过来,这位伯伯,请问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你相信会得到什么回答?他不用打草稿,他会告诉你:做人要勤奋工作,做人要孝顺父母,做人要讲诚信。他可以跟你讲五分钟、十分钟没有问题。但是事隔五十年以后,假如我们今天站在大学门口,刚好今天毕业典礼,有位毕业生走出来,你说:这位同学,请问什么是做人的道理?你会得到什么回答?你怎么这么无聊!还是他走到前面说:那边有一个神经病。人们脑子里思考的统统不一样,差很多!

  什么叫教?什么叫育?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什么是育?「养子使作善也」,叫育。所以教是上行下效,育是养子使作善也。所以诸位同学,你现在会教育吗?这很重要!你要教育别人以前,首先要怎么样?你要能教育好你自己。假如我们连自己都教育不好,有没有可能把学生、把孩子教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俗话讲「教儿教女先教己」。从这个教的精神、育的精神,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当今天你是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你也要懂教育,你才能够把团体带得好,这相当关键。当我们时时在说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能不能把组织带好?不可能!最重要的是上行下效。能自己先把身修好,身修自然家齐,这个家也可以延伸成团体。

  刚刚这三个回答,我们也可以体会到真正做人的道理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我们身为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中坚,更应该让自己、让家庭,甚至於让自己所处的团体愈来愈好。当团体好了,当家庭都好了,自然而然社会国家就会好。而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就是家庭,而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成员就是夫妇。我们既然已经知道要从仁德之心来出发,才能够让社会国家往正确的方向去走,有这样的认知,建立这样的信心,那能不能下一刻就变得处处替人著想,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必然是一段学习的过程。

  而学习最重要要掌握纲领,所谓纲举目张。你善学,很可能二、三年就学好;不善学,学了二、三十年可能还找不到头绪。所以我们之前也提到中国文化用两个字来讲叫「道德」,这两个字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纲领所在。我们刚刚也说过了,这五伦是道,依循这个道去立身处世就能有德行流露出来。那夫妇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员,所以夫妇正了,整个五伦关系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假如夫妇处得不好,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人格能不能健全?不行。

  我们刚刚也举一个例子,那个女性她十多岁就离开家了,后来遇到她先生,她先生很爱她,不希望她离开他,所以就拿了毒给她吸,毒品,我对那个东西不大熟悉,叫什么?毒品,拿了毒品给她抽,请问他爱不爱她?因为我很爱她,所以我不希望她离开我。请问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诸位同学,现在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了,你要有判断力,要有理智才行。要有理智,人的理智从哪里建立起来?你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有!很有信心。有个朋友她的先生是卖乐器,他们卖的乐器是古琴。第一年他们生产了一批古琴,生产完以后要卖,结果一台也卖不出去。很奇怪,因为每一台都没有按照规格做。问题在哪?问题在他们买了一只尺,而这一只尺并没有很直,他们用了这么久的时间,由於相信那把尺,所以他整个生意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一把做人处世分寸的尺,诸位同学,你那一只尺很直吗?直不直?我们那一把尺到底能不能真正让我们掌握对的人生态度跟方向?

  现在很多人很喜欢看心理学,研究心理学。一个心理学家四十岁写了一本书,六十岁又写了一本,你要看哪一本?六十岁。好,那他八十岁又写一本,你要看哪一本?八十岁。那他一百岁又出一本?你还真是两肋插刀,支持他。那我请教为什么四十岁跟六十岁,你要看六十岁?比较怎么样?大声一点!你看你们都没信心,为什么要看六十岁?思考的多了,思考多就一定对吗?阅历比较广了。这一句话要这样讲,阅历应该比较广,是不是?这个「应该」确不确定?不确定。

  你跟他押注,你的想法是对的,我跟你学,我的儿子、女儿也跟你学。等到他八十岁又出一本书告诉你,这一位读者,我六十岁写错了,我现在所写的才对。你还要不要看?很多心理学家二十年之后是推翻他二十年前讲的道理!而且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请问你二十岁的人单纯还是四十岁的人单纯?二十岁。请问二十岁的人离智慧比较近还是四十岁的?你们要有定力,不能被那个门的声音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人在看心理学的书,到底这些思想观念是不是正确的,很少人深入去思考。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强调的是情绪、感情,而真正能解决人生问题的是理智,情绪、感情只能解一时的感受而已。唯有能提起理智、提起智慧,才能不断的把人生的问题解决,迈向一个圆满的目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