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1996年](第二集)

无量寿经,净空法师

无量寿经菁华  (第二集)  1996/9  美国达拉斯  档名:02-32-02

  请看讲义第一面,从第三段看起: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这一句也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以及应酬之中常常遇到的。『魔』就是折磨,让我们生烦恼的这些事都称之为「魔」。『怨』就如佛在经上讲的冤家,哪些是冤家?十恶冤家。十善道的反面就是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佛告诉我们这些是冤家。用什么方法来『降伏』?要用『定』,要用『慧』。这个「定慧」,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著相是慧,不动心就是定,我们用这两种方法就能够远离一切「魔怨」。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这一句是三福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对於没有学佛的人,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他;对於已经学佛的人,我们要帮助他正解正行,这是「常以法音」。如法之音,如理之说,言论如理如法就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觉悟。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垢污』是比喻,就是现在所讲的染污。不但环境有严重的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我们心理被污染了,被烦恼污染,被知见污染,知见不是一个好东西。佛在《楞严经》上说过「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换句话说,无明从哪里来的?就是因为你有许多知见产生了无明。所以《般若心经》,那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说般若的总结论,归结到最后一句话:「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智,无得是无所不得。所以学佛修道跟世间求学完全不相同,世间人是要求知,知道的愈多愈好,这是世法,佛法跟修道是你知见愈少愈好,少到完全没有知见,你就成佛了。如果你还有知,你决定没有成佛,这不但是究竟圆满佛你没有成就,分证佛(圆教初住菩萨)你也不成就。圆初住菩萨已经证得无智亦无得,他才能入这个境界。所以有知,我们求知的欲望,求知的心,这很糟糕,这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障碍在哪里?因为它污染了我们清净心,染污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麻烦在此地。现在所讲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东西麻烦了,要把它洗干净。用什么方法洗?还是用定慧。最重要的就是定,从定里面洗一切污染。定开智慧之后,那个污染才干净了,习气才破掉了。『显明清白』,「清白」是自性,是清净心,就显示出来了,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第六: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常说学佛要存什么样的心?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谛住』就是常存的意思,「谛」是真实,「住」是安住。我们心里面把其他的统统放下,只有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世』就是六道轮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够度过六道、十法界,我们的愿望要是定在这个地方,前途就一片光明,决定不会迷失了方向。为什么?果真「谛住度世之道」,这个「道」是理论与方法,自然就能看破放下,这是自己修行证果的原则。下面一条是帮助别人,菩萨道是自行化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第六条是上求佛道,第七条是下化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类』就是指一切众生。『友』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善友,一般所讲的善知识。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很尊严的,所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要求学,要到老师那里去求教,没有老师自己来,你不求,他就来教你,没有这个道理,世法、佛法都没有这个道理。师道要尊严,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学到东西,可是一般芸芸众生几个人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尊师重道的那不就很可怜了?佛也不来教他。所以佛有方便法,佛叫这些菩萨,菩萨跟众生身分是平等的,菩萨是佛的学生,众生也是佛的学生,所以我们跟菩萨地位是平等的。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学长跟老师不一样,我不请他,他可以主动来找我,『作不请之友』。这一句就是常讲的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众生不来找,你可以去找他,去劝他学佛,当然这个里面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使他乐於接受。第八条: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於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

  以下这几句是教我们自行化他,也就是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这非常重要,所说的都是原理原则。『兴』就是发起,你一定要发大慈悲心,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之门」。『演慈辩』以下的几句是方便,前面这两句就是慈悲,慈悲为本。诸佛菩萨具足圆满大慈悲心,所以佛弟子学佛首先就要效法诸佛的慈悲。慈悲加一个「大」,「大」的意思就是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慈悲,换句话说,慈悲是建立在清净平等的基础上,这样的慈悲就称为大慈大悲。如果有分别、有执著,这个慈悲不叫大慈大悲。

  正如佛在经上讲的慈悲有四种,平常一般人的慈悲叫「爱缘慈悲」,这个有分别、有执著的。我喜欢你,我对你就慈悲;不喜欢你,讨厌你,我对你就不慈悲,这叫「爱缘慈悲」。世间这些圣贤,世法里面所讲的伟大的人物,他的心胸广大,爱国家、爱民族,他的慈悲可以能够遍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这叫「众生缘慈悲」。不同的国家他就不爱了,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同胞,别人的国家那慈悲心就差一等,这叫「众生缘慈悲」,这是世间的。菩萨的慈悲就跟这个不一样了,菩萨叫「法缘慈悲」。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的慈悲非常如法,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体,所以他是因为这一个条件,他的慈悲心能够遍及九法界一切众生。佛的慈悲叫「无缘慈悲」,没条件的,菩萨还有条件,还有法,佛没条件,没有条件的这叫大慈大悲,这是我们应当要效法。我们要把小慈悲心扩大,至少要扩大到菩萨「法缘慈悲」,才能与佛相应,这真正发大慈悲心了,这是『兴大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