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三集)(4)

第三个段落里面是赞叹,利益存亡,阎罗王众的赞叹。这里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接触这些大众。经典里面所说的,你要在这里体会意思,譬如,他讲的烧香、诵经、悬幡、造像、供僧

  第三个段落里面是赞叹,利益存亡,阎罗王众的赞叹。这里面给我们很多启示,告诉我们许许多多不同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接触这些大众。经典里面所说的,你要在这里体会意思,譬如,他讲的烧香、诵经、悬幡、造像、供僧,如果你是狭义直接了解字面的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烧香是什么意思?要令全世界一切众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对於正法如何能建立信心;「香」表信香,那你就真的是烧香了。帮助他建立信心,不但是言教,也要身教、意教,三轮教化,你要让他对你有信心。像我们今天接触外面宗教,我们一接触,他对我就有信心,他不至於把我看作坏人,他不会把我看作对他有损害,他非常欢喜接触。纵然言语我们还有隔阂,可是在表情上,我们显露的是非常亲切。所以建立信心,这就是烧香。

  诵经是什么?彼此观念意见的沟通。从这个地方你要去了解、去领悟,你不会死在字里行间。死在字里行间,古人讲变成书呆子,食而不化,李老师讲,学成佛呆子了。死在经典字句之间,你不能够体悟,怎么样能够落实到现实社会与普度众生?所以在一切大乘经里面你所看到,佛接触的对象,教学的对象,都是一切不同的族群,一切不同的文化,一切不同的思想与宗教信仰,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到,要能看清楚。我们今天面对的事实,经典给我们的启示,教给我们一些方法,教给我们一些原则,我们在生活当中统统用上,经就活了,佛法也活了。所以这一大段是教给我们怎样接触。

  造像,就是造怎样令一切大众都欢喜的形相。我们看到经上造像,就赶紧造菩萨像、造佛像,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是教我们,在一切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里面,造一个令一切大众都能接受、都能欢喜的形相,你造这个相才有用,才能给社会解决问题,才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灾难。灾难不外乎两类:人为的战争,战争是多方面的,刀枪相对是战争,经济上也是战争,不同的文化也在战争,只要是敌对都是战争,想占人家便宜这个念头就是战争。所以战争是广义的,战争是多方面的,要如何消除?能够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爱,那就是慈悲。互相敬爱,无条件的布施、供养,布施、供养不附带任何条件,布施、供养不要求任何的回报,你这种布施、供养就称性,那个福报无有穷尽。布施一点斤斤计较,那个福报是很有限的,布施得再多,得福很少,佛在经上常讲,我们要能够体会。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切族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他建立非常好的关系,可消除人为的灾难。

  人为灾难消除,给诸位说,自然灾害自然转变了。为什么?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个地方人心善,能够善良,心好、行好,那个地理环境就转好,我们讲风水就转好了,这就所谓是中国人讲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众生有福,这个环境就转变,就变成福地;众生没有福,原来是好的环境、好的风水,他一住,没有两、三年风水就败坏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凡夫,《楞严经》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可见佛菩萨是境随自己心转,凡夫才是心随境转,这是错误的,因为心是主,境是心变现的。所以人为的灾难消除了,自然的灾难就没有了。

  根本的基础就是孝慈,就是孝亲尊师,没有别的。能收到这个效果,再更进一步就是本经末后这一段,从「第九名号品,校量布施功德,护法,见闻利益,到末后嘱累人天」,这就是逐步逐步提升,帮助他开悟,帮助他得福,善根根性利的,帮助他成佛。成佛,破不破坏他的宗教信仰?没有,没有破坏。成佛是成什么?成就圆满的智慧。如果你说成佛,他不了解,「我信你的教了」,他也不愿意接受。成就圆满的智慧,他要不要?他要,哪一个宗教徒都喜欢自己有圆满智慧,哪一个族群的人,他也希望他自己有圆满的智慧福报。我们对他不要讲成佛,讲成就圆满的智慧,成就圆满的福报。他成佛、成菩萨,他自己还不知道,实际上他是真菩萨、真佛,但必须要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他能够落实。所以佛法的教学,称之为善巧方便就在此地。

  特别是机缘成熟了,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没有不求财富,没有不求聪明智慧,没有不求健康长寿,怎么求他不晓得,我们教他求的方法,仔细跟他讲。你想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想果美满,你一定要修善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把因果的道理给他讲透彻,这部经上讲得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那些手段,决定得不到善果,这个我们可以细心观察,可以举出事例来作证明。现代社会跟古时候社会结构大大的不相同,现代人的思想跟从前人的思想也大大不相同,从前人的思想是保守,现在人的思想很开放。从前人因为一生他接触的面小,他的生活范围小,确实有一生跟对面的村庄都老死不相往来,他生活圈多小。因为交通不方便,语言有隔阂,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邻居那的个城市一生都没去过,这在从前很多。我小时候在福建住过六年,福建是丘陵地带,交通极不方便,所以一生老死不相往来真的很多。这个乡村跟那个乡村说话就不一样,所以福建的语言很多、很复杂。

  但是现在由於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把整个世界合成一个社会。观光旅游变成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有休假,他不在家里休息,他去观光,所以生活的空间大了,接触的面广了。如何跟这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变成我们一个大社会,如何能和睦相处真正做到共存共荣、幸福美满,要靠教学。《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释迦牟尼佛不作国王,为什么?政治达不到这个目标;他也不作将军,武力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去搞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地位,用现在人来讲,他是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一个多元社会教育的工作者,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我们后世觉悟的人,你们出家也许没有觉悟出家,糊里糊涂就出了家,出家之后要做个觉悟的人,一定要自己做一个义务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这称法师,法师是多元文化教学的老师。

  记住,我们发心义务,我只尽我自己责任,对於生活绝不要求,只求是四事供养,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地方遮蔽风雨,足了。我们比释迦牟尼佛物质生活已经提高很多,提高太多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社会大众看到,出家不错,过这么好的日子,住得像皇宫一样,出家好!让社会大众产生一个错误观念,这是要不得的。你过这种物质生活,你的成就如果是达不到,将来必定堕落。如果你道业真的成就,你还过得很清苦的生活,你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大家对你没有不称赞。我们不需要人家称赞,人家称赞是羡慕,就发心向你学习,目的在此地。所以我们学佛,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没来过,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他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