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地藏经科注菁华(第一集)(4)

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就落在思惟里头。佛教是离心意识参,什么叫参究?不用心意识;识是分别,意是末那、是执著,就是不用分别执著。心是阿赖耶落印象,不落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是真心起用

  所以佛法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就落在思惟里头。佛教是离心意识参,什么叫参究?不用心意识;识是分别,意是末那、是执著,就是不用分别执著。心是阿赖耶落印象,不落印象。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是真心起用。参襌要用真心,研教也要用真心,念佛还是要用真心,你才能够契入境界。今天参禅不能开悟,研教不懂得佛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看经研教如来的真实义不知道,念佛不能得一心,不能功夫成片,原因在哪里?都是用的心意识,完全落在妄想上,妄跟真不相应,所以念佛功夫不能成片,研教不能大开圆解,参禅不能明心见性。我们一定要知道错在哪里,把这个毛病找出来,把这个毛病消除,功夫就得力了。这六句,每一句四个字,总共二十四个字,把佛法与宇宙之间,性相、事理讲得再透彻也没有了。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依这二十四字说出来的,这二十四个字是佛法的根本,这是法界的总体。

  下面说到作用。『作群生之依止』,「群生」是讲十法界有情众生,上面讲佛、菩萨、缘觉、声闻,下面是六道,十法界有情众生依它。这是体,它从哪里来的?就依这个变现出来的。『为万法之根源』,「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虚空自然现象,从哪里来的?也是这个根源。佛法,合起来讲,十法界依报正报总根源就是一念心性。『究竟号中道正空』,这是佛说法为了方便起见,就叫它「中道」,叫它「空」。佛家这个空的意思很深很深,空上面加个「正」,在其他的典籍里面用真假的「真」;这个地方的正,跟真假的真是一个意思,我们常在佛经里面看到真空,佛法称这个叫真空、叫中道。

  『褒美称第一义谛』。「褒」是褒奖、赞叹,赞叹它,称它作「第一义谛」。义谛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真理,现在人讲真理他懂,讲义谛他不懂,古时候中国人称义谛,现在人讲真理,真理里面的真理是第一义谛。这是略举两个名相,佛对於这桩事情,给我们介绍的名相多至一百多种。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相?告诉我们「名即无名」,叫我们不要执著一个名字,只要说到这桩事情都可以,破我们对於名相的执著,所以佛一桩事情说种种名,是叫你不要执著。近代弘一大师去我们不远,弘一大师字写得好,独成一家,常跟一般人结文字缘,写字送给人。他后面的署名,落款署名都不一样,给这个人他署这个名,给那个人他名字又换了。他有多少个名字?总共合起来,差不多将近有一百个名字。他的名字怎么那么多?他根本就没有名字,随心想个什么他就写什么,也许一生他的名字只用过一次。这是告诉你没有名,不要执著名,破我们对名字相的执著。所以我们看传记里面,别人搜集到,他给人题字落款的,我看有七、八十个名字,这些都是从释迦牟尼那里学来的。

  下面说『诸佛悟之』。佛觉悟,悟什么?就是悟前面二十四个字,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则三身圆显』,「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我们现在有没有三身?给诸位说,我们有。我们是不是也像诸佛如来那样圆显?圆显,但你自己不知道。佛有三身,我们也有三身,如果没有三身,怎么会有这个现象?决定不能说佛有,我们没有,没有这个道理。佛有我们也有,佛有无量的智慧,我们有无量的烦恼,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悟了烦恼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所以我说佛有无量智慧,我们有无量烦恼,这是一桩事情,经上说「烦恼即菩提」,我们跟佛不同就是迷悟不相同,一点也没缺少。他有智慧,我们有烦恼,他有涅盘,我们有生死,生死即涅盘,是一桩事情。他有三身,我们也有三身,所以你入这个境界其妙无穷,真有味道。

  『众生迷此,则六道循环,虽迷悟之有殊』,迷悟差别很大,『而心性之无别』。前面这二十四个字,众生跟佛没有差别,确实是一样,而不一样的就是迷悟。这个迷悟就是转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同在平等的一条线上,像弹琴一样,在一条弦上,佛这条弦没有弹动,我们这条弦弹动了。不管怎么弹动还是这条弦上没离开,众生跟佛有什么差别?诸位细细在这个上面体会,建立信心,你这一生就能圆满成就。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