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二集)(4)

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走过许多的地方,接触到各地学佛的同修们,我们很明白,能理解在家的同学生活在今天的环境,十善业做不到,出家的同学沙弥律仪没做到。所以佛教衰,为什么衰?道理在此地。戒律没有,佛就没有了


  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走过许多的地方,接触到各地学佛的同修们,我们很明白,能理解在家的同学生活在今天的环境,十善业做不到,出家的同学沙弥律仪没做到。所以佛教衰,为什么衰?道理在此地。戒律没有,佛就没有了;礼没有,儒就没有了;善没有,道就没有了。佛法修学,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佛教给我们,像读书一样,先念小学再念大学,循序而进。我们今天不要小乘,直接入大乘行吗?放弃小乘直接学大乘,不从我们这开始,唐朝中叶就开始。可是人家小乘放弃,他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他能成就。我们现在儒也不要,道也不要,小乘也不要,一开头就是大乘,所以学一辈子没成就。这个我们细心观察,太多太多,那怎么办?一定要回头,要补习,要恶补。我们可以不用小乘,我们用儒、道,我们采取儒的《弟子规》,道的《感应篇》,用这两样东西代替小乘就可以,认真的学习。有这个基础再学十善业不难,十善业道是佛门的根基,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以这个为根本。释迦牟尼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十善业是人天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的大根大本。你不从这修怎么行?根本是用树木来做比喻,树木它有根,本就是它的主干,那是本,它有根、有本它才有枝叶、才有花果。没有根本怎么行?没有根本那个花果,那是花瓶里面插的。我们现在一般人喜欢欣赏花瓶的,不知道真正去扎根,过失在这个地方。所以一定要从根本去修,儒释道都要从根本。

  在中国过去,确实老祖宗的教学发挥很大的作用,几千年来每一个朝代都有圣贤出世,在佛门里面有高僧、有高士,在家的居士有成就的,为什么?根扎得好。扎根的教育是从小开始,小到什么时候?刚刚生下来,生下来那一天母亲就教他。母亲怎么教?你要知道小孩刚生下来,他眼睛睁开他会看,他耳朵还会听,他虽然不会说,他已经在看、在听、在模仿。所以父母在他面前,言谈举止都印在他阿赖耶识里头,这样看了三年,听了三年,接触三年,根深蒂固。所以母亲在婴儿面前,不行也得要装模作样,在婴儿面前,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听到不善的都不可以。让小孩看到父母对他父母的孝顺,他看见,那就父母对他的祖父母,他看见。他将来长大他就会孝顺父母,他是这么学的,一举一动他已经模仿到了。所以中国古谚语有一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不变,这个教育成功。所以人生在世间,真正你的第一任的老师是母亲,母亲在过去不一定读书识字,没念过书,不认识字,她很会做人,她很懂得孝顺,那是她上一代教的,世世代代要把做人的道理教好,这就是《弟子规》。所以《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做出来给儿女看的。做到什么?做到老,老也不能够离开这规矩。你是一个人你就得像人样子,《弟子规》就是人样子,标准的人样子;违背了真的失去人格,在佛法里讲来生就不能得人身。

  我们讲的引业,引导我们到哪一道去,乃至於满业统统在里头。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是五戒,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你看仁义礼智信,老祖宗讲的五常全在《弟子规》里头,你细心看看,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在里头,《弟子规》落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我们一定要很认真的把它做到,落实到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你是个标准的中国人。现在人讲感觉得骄傲错了,我们要讲谦虚,不要骄傲,感到做中国人骄傲这就不好了,那你就里头又犯了过失。做人要谦卑,要懂得尊敬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跟别人互助合作,才能造成一个美好的社会。所以头一个我们要想真能做到,不要怕苦,吃苦是福报,不怕吃苦。一定要持戒,一定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做好,我们有这个基础,念佛求往生,给诸位说,决定得生,你是极乐世界非常欢迎的人物。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一定要选择极乐世界,为什么?极乐世界能帮助我们一生证得究竟圆满,在佛法里面讲成佛。成佛,很多人不懂得为什么要成佛,佛是什么?他不知道,我们讲证得圆满,什么圆满?智慧圆满、德行圆满、才艺圆满、福报圆满,你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如同阿弥陀佛,如同《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所以称之为大圆满,一生当中可以得到。

  成佛之后有没有事情干?有,干得不亦乐乎。这里头没有忙,忙得不亦乐乎是很辛苦,诸佛菩萨不亦乐乎他不辛苦。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是遍法界虚空界有人求你帮助,你一定去帮助他,这样的人这是真忙,真辛苦。为什么他不忙、不辛苦?他化身去的,无量无边的化身同时去应。在哪里化身?就在那个求的人面前。《楞严经》上所说的,这个化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他来帮助你。他来帮助你,为什么说他没有忙?他没起心、没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他怎么会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不忙,这没起心动念。没起心动念怎么会应?这个应是感,众生有感他就应,众生有心感,菩萨无心应。就是众生有起心动念他才感,菩萨应绝对没起心动念,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道理大乘经里面讲得透彻,真的!我们学确实很困难,讲都难讲,那听怎么会听清楚?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们发现日本江本博士做这个水实验,那个时候我在澳洲,悟平法师从网路上发现的,她就下载四页,这报告拿给我看。我看了很欢喜,我们正是没有法子解决这个问题,这有了科学证明。这就是什么?有心感,无心应。水是矿物它有心吗?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可是我们对它,善念对它它知道,它有很好的反应;我们以恶念对它,它很丑陋的反应。实验了几万次,证明水真的它会看、它会听、它会懂得人的意思。水尚且能做到,明心见性的人他怎么会做不到!

  我们从这个例子里面就能肯定,佛菩萨的应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才叫得大自在。而感应的道理,就是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像我们身体一样,我们这个身体,是细胞组成的身体,这个细胞数量就太多,是这些细胞的共同体。任何一个细胞有了状况,你都能感觉到,痛痒你都能感觉到。所以到明心见性的时候,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一点点事情都知道,自然就有应。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就觉得修行成佛有这必要,这才是我们修学当中第一桩大事。尤其是遇到净宗法门,为什么?净宗法门是保证你一生成就。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的话,你这一生决定成就。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所有一切世间,善缘、恶缘你都能放下,不但你不再去分别执著它,你可能对它都不起心、不动念。这一切善恶在你面前,就像水里面起的泡沫一样,它自然就没有,不用去理睬自然就没有,这是到最高的层次。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这是真正懂得处理祸福的最高指导原则。往生净土我们的心更恳切,我们的愿力更坚定,这不是古人所讲的因祸得福吗?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间有许多富贵人学佛,虽然念佛,有口无心。富贵人喜欢做佛事活动,喜欢要站在别人前面,喜欢烧香也要烧头一炷香,烧第二支香他就不高兴。所以寺庙已订成规矩,第一支香多少钱,第二支香多少钱,它有价码的。这绝对不是佛规定的,这不是佛门中的东西,这是什么?这是人为的,这是福中有祸。出家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家人叫他做,所以双方都有过失,害自己也害别人。还有一个破坏佛教形象,这个罪名可大,这个罪名是堕阿鼻地狱,让社会大众看到这个形象的时候,不敢学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