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一集)(3)

你说文言文难,那是什么?那是你推卸责任,你无知。想到民国初年,大概在民国二十年,那时候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看不懂,那是小学生写的文章。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行,现在的人不行?没有学,问


  你说文言文难,那是什么?那是你推卸责任,你无知。想到民国初年,大概在民国二十年,那时候小学生写的文章,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看不懂,那是小学生写的文章。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行,现在的人不行?没有学,问题在这里。从前那些学生,他从小学就学,从小学展开书本就是文言文。童蒙养正的这些书,小学生念的,《三字经》、《千字文》,这一类的教科书,《弟子规》也在其中,小学读的有几十种,全是文言文写的。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六、七岁上学的时候就开始学,所以他到十岁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文章就写得非常好,他能懂得引经据典。我自己实在讲是疏忽,现在后悔莫及,早年我手上大概有十一、二本的样子,民国初年,大概民国十年的时候,小学生的作文,这么多年来居无定所,常常搬家丢掉了,现在还剩两本,放在澳洲。后悔什么?没有把它印出来,印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民国初年小学生,你看人家写的文章,激发我们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李老师很重视,我在台中十年,听他老人家讲了一部《古文观止》,一个星期讲一篇,十年,从头到尾三百多篇统统讲完,非常难得。老师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些学生辜负了老师的好意,我们只是听、只是学,没有用功去照做。老师要求我们得背诵,这个事情我们疏忽了,我们那个时候只是听讲解,我们能够复讲,对於背诵这个功夫没下,老师对我们也没有严格要求。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科目很多,一共有十几个科目,都是他一个人教。但是对同学有个限制,你只能学一样,你不能学两样,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去听,听可以,旁听可以,所以很多科目我们去旁听,自己学的这一部东西要专攻。我跟他学的是经典,所以时间都是用在经典的学习上,国文是旁听,唐诗、宋词也是旁听。所以文言文不是难事情。我们徐醒民老师,他是专攻国文的,四书五经,他专攻这个,儒家的,他学成就了,非常难得。今天对儒学,那我们一定是推崇徐醒民老师,年岁都大了,他小我一岁,今年八十二了。

  希望,在我们这个年龄唯一的希望,希望后继有人,有年轻人真正发心来学习,希望圣学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是真正的作善。所有善事里面,再没有能够跟承传圣贤的学术这桩善事相比,这是善中之善,这是大善。这里面三种布施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具足;换句话说,这三种果报都能够得到。如果这三种果报有欠缺,那我们得相信古人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自己反省,一定还有过失,做得不圆满。为什么?我们果报不圆满,一定就有不圆满,因素很多、很复杂,细心去观察,细心去反省,才能觉察到,觉察到之后,立刻要改过自新,这就对了。这三种施里面,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我们看到众生有恐怖、有困难、有害怕的,我们要怎样去帮助他、保护他,使他心地安稳,离一切恐怖,这些都叫做无畏布施。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今天最恐怖的是什么一桩事情?不是没得吃、没得穿,也不是灾难来的时候我们生命不能保,这些都小事。今天最大的忧患是佛法如何能传下去,正法久住,圣学怎样能传下去,不至於湮灭。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族群乃至於全世界、全人类幸福的根源,这个东西能传下去,后人有福,如果在这一代断绝,往后的人可怜,没人教他了,所以今天真正发心承传圣学、承传正法,这个人是真正的无畏施。这也是缘分、机缘,我们生在这个时候,圣教、圣学在存亡的边缘上,被我们碰到了,我们真正发心,那你遇到这个机会有价值,你这一生没有空过,你做的这个好事是无比的殊胜。中国古人所讲的,「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还得了!在佛法里面讲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个都是无比伟大的事业,要全心全力把这桩事情做好。这桩事情做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德行的修养,真正要干这个事情,德行的修养要扎四个根,像桌子一样四条腿,四平八稳。这四条根就是除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可以学,出家当然要学,在家也可以学,那就根深蒂固。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都是圣贤事业,大圣大贤,我们希望年轻人要有这种认知、这个认识,努力向这个方向、目标去迈进。

  再看底下一句,『治身修业』,治身是我们现在讲的修身。民国初年,我记事的时代,那个时候的学校有这么一门功课,叫修身,有这门功课,小学生读的,小学好像是高年级,有修身。以后抗战期间就改了,改成公民,修身没有了,改成公民;抗战中期,好像改成公民应该是有三、四年,又改了,改成社会,所以我小学过程当中就经过两次,修身没有了。小学一、二年级就有公民,我好像是念到四年级,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公民就改成社会,与修身愈来愈远,现在好像学校里没有这个课程。那里面是讲伦理道德的,改成社会,这个伦理道德概念就很薄很少了,比例很少,里面常识就比较多一点。修身非常重要,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教学有非常严密、非常有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教人从格物开始,这个格物是什么?放下对於物质享受的欲望,你才能够提升自己品德的修养,如果对於物质这种享受的欲望不能控制的话,德行教育没有法子接受,所以它把这个摆在第一。格物而后致知,所以我们对於物质享受要淡薄。

  在中国古时候,富贵人家对於儿女的教导,从小就要教他刻苦,不能教他享受。诸位要是看看曾国藩先生的家训,你看他的家训、家书,你就知道。曾国藩在前清,做官的臣子当中,没有人能超过他。清朝的地方官员,最高的是总督,管两个省,他也是做到总督,但是他管四个省,那是小皇帝。你看他对家里面子侄的教训,教勤劳,家里佣人很多,不能叫佣人,你要抹桌子、扫地什么都干,都要学,所以他的家道能保持不衰,道理在此地。到民国就是到台湾,曾宝荪教授是他的后人,世世代代还出好人,祖宗之德。这些在古人我们都可以能够看到,确实他们做得很好,从小不是娇生惯养,不是小孩要怎样就顺著他,没这个道理的。从小就顺,那还得了吗?你怎么教他?从小就严格的管他,才能把小孩教好。所以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这是一个体系下来的,一步一步帮助你成长。

  业是事业,事业一定要看这个人,他的根性、他的性情、他的学术、他的能力,帮助他选择行业,与他相应的行业他做起来不难,他会做得很成功。人在这个社会上一生不能没有事业,事业是什么?回馈社会。我们活在这个世间,需要多少人的帮助,需要多少人的贡献,我们每天的生活衣食住行,你想想来处不易,多少人在工作,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也要有一个行业去回馈他、去报答他,这个才是真理。所以人不可以无业,一定要有个工作、有个行业,报答社会。释迦牟尼佛是以教学,自己深入圣人的经藏,学习好了教化众生。教化首先是身教,自己要做好,然后才是言教。你看圣人教学,身教为主,言教是辅助,现在是颠倒,现在的教学,它是言教为主,身教没有了。看整个社会这个病态因素在哪里,细心观察你不难发现。什么人教?人人都在教,每个人做人都端正,他影响周边的人。所以中国人讲君亲师,君亲师一定是做君的人他才能做到?不是的,人人都是君亲师。君是什么意思?做个好榜样来给人看,带头,君是领导,带头,你是一个好的带头人。亲是亲爱,对一切人都关怀、都照顾,跟大家一起互助合作。师是教导,无论是在德行上,特别重视在德行上,再就是学术、技能,善巧方便,时时刻刻都在帮别人。所以每一个人天职都是做别人的君、做别人的亲、做别人的师,我是他的君亲师,他也是我的君亲师,是平等的,是互助的,不是哪一个比哪一个强,不是这样的,里面决定没有竞争,取得真正互补的作用,这样人人都是完人,人人都是善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