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一集)(2)

我们在《十善业道》里面看到,上品十善是天道,天道里面的上品十善有时候还有欠缺,做得不圆满。诸佛菩萨接受天人之感,应化在天道,给天人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天人对佛菩萨很恭敬,常常礼请到天


  我们在《十善业道》里面看到,上品十善是天道,天道里面的上品十善有时候还有欠缺,做得不圆满。诸佛菩萨接受天人之感,应化在天道,给天人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天人对佛菩萨很恭敬,常常礼请到天宫里面去讲经说法,他们知道,他们有智慧,认识、接受佛菩萨的教诲,知道修善是一切福报的根源。「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必须要懂得理论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就应,肯定有应。所以财富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就是财布施,我们要想得财富,你就修财布施,布施的对象,你遇到有需要的,你就帮助他,这个就对了。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外国,富有的人少,贫穷的人多,这个原因我们了解,也就是说六道里面,作善的人少,作恶的人多。作恶的人不善,他得的果报是苦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自身去做起,先把自己的恶报转变成善的果报,不但是利益自己,而且是利益大众,让大众看我怎么转过来的。

  最明显的例子,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个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明朝嘉庆年间的事情。俞老先生跟袁了凡同时代,我看过这些年谱,好像他比了凡先生大概是大十岁还是十一岁,同一个时代的人。俞老先生一生的遭遇比了凡先生可怜多了,他天天求神,他拜灶神,灶神管他一家,「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可是二十多年,好像都不灵,一家过著非常凄惨的生活,几乎到自己信心崩溃。这个时候灶神怜悯他,真的现身给他看,他真的遇到了,告诉他,他所犯的过失,虽然好像身口没有什么恶,这是意恶,念头不善,把他这些毛病都说出来。他还不错,说出来,他想想,没错,他都承认,痛改前非,以前那个做的好人,那是假好人不是真好人,表面是好人,心里面贪瞋痴慢、嫉妒统统都有。真改过来之后,他的果报马上就变了,第二年去参加考试就考中举人。考中之后,年岁也大了,也不想做事,有个朋友对他的德行很欣赏,这就是真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帮助他。刚好遇到首相想聘请一个老师教他儿子,有人就推荐他。一面教学,一面读书,参加考试,考中进士,命运完全转变过来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人,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这一篇文章《遇灶神记》,是他的同乡写出来的,他自己没写,不像了凡先生,了凡先生是自己写出来,教他的儿子。这都是作恶作善最明显的果报。

  财施、法施,用心、境界也都是深广无尽。在近代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一生,四众的供养,特别是在晚年,他是七十岁才出名,这给我们做榜样,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他,默默无闻。七十岁那一年,偶然的一个缘分,他住在普陀山藏经楼,他就是看守藏经楼的,寺院里面派他这么一个工作,管理《藏经》的。他在藏经楼住三十年,遇到几位居士,民国初年几个有名的居士,到普陀山去朝山,遇到印光大师,看这个法师,亲近他,感到这个人有德行。跟他交谈,发现他真有学问,每一次谈话的时候,他们都把它记录下来,回到上海在报纸上发表,这一下引起很多这些读书人、好学的人知道,就常常有人到普陀山去请教他。他因为乡音很重,陜西人,很多人听不懂他讲话,请他讲经,法缘不好,听的人不多,所以他老人家完全用文字,用文字弘法十年,他八十岁走的。我们中国古人讲「厚积薄发」,他积的学、积的德太厚了,所以发出来的力量不可思议,近代这一百年当中,出家人里面,大家公推他是第一人。你看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无论在家、出家,也出不少人才,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印光大师,对印光法师的尊敬,没有一个人批评的。其他的大师,都还有批评的,唯独对於印祖,没有话说。以后知道这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现在走了,留下来的《全集》,精装本,这么厚的本子七册。他的东西,可以说是对治现前社会一切众生病态最好的一服药,契现代社会的机,契机契理,这是给我们做了个好榜样。所以出名之后,这个供养多了,老人家一分钱没有用。那个供养是真多,他把它统统用在什么?用在流通法宝。钱多,他自己搞了个印刷厂,在苏州报国寺里面,叫弘化社,就是印经院,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一些技术工人,那个时候他用,当时是最先进的铅字排版,活字版,一生印经布施经论善书。

  我们跟印祖有缘,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李老师的净土是跟他学的,所以到台湾来的时候,把印祖的精神带到台湾。我们怎么知道,他就做一桩事情,就做法布施。我们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讲演,这是他一生当中对大众公开讲演的,留下来的这些资料就这么一份,这也广大、广泛的流通。讲演,他老人家自己说的,在当时北方有旱灾,他听到了,从印经款项里面拨出一些钱来救灾,这才知道他所有供养就做一桩事情。而印经、印善书,数量最大的是三样东西,《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跟《安士全书》。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里面,看到弘化社出版的这些本子、这些书籍,图书馆搜集得相当完整。我从版权页上看到,那时候令我非常惊讶,这三种书他印了几十版,每一版至少都是五万册、十万册,我概略的估计一下,这三样书超过三百万册。在那个时代,真是很惊讶,为什么?我们就想这个道理,他是佛门一代祖师,对於佛经印的没有这么大的数量,而对这三种书,这三种书都不是佛经。《了凡四训》可以说是儒家的,《太上感应篇汇编》是道家的,周安士居士这一生写了一点东西,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他搜集了很多例证加以解释,这个形式跟《感应篇汇编》相似,占全书二分之一的分量;第二部分「万善先资」,劝戒杀;第三部分「欲海回狂」,劝戒邪淫;最后一篇「西归直指」,是劝人念佛。印光大师非常赞叹、非常欣赏,认为近一百年来这是最好的一本书,所以他一生大量流通,真正可以救这个世界。

  你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这是全世界不是某个地区,造的业,极重的罪业,一个是杀生,一个是邪淫,周安士就对这两个重业特别的劝导。这些文字都是用很浅显的文言文写的,对今天来讲一些读书人产生妨碍,必须要把它翻译成白话文。那我们要问,文言文翻成白话文,能不能把意思百分之百的翻出来?我想很多读书人都知道不可能。一篇古文,你叫十个人翻,十个翻的都不一样,有没有把意思翻出来?难。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省悟过来,要学文言文,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的老祖宗对得起后代,老祖宗对后代确实尽到圆满的职责,几千年前他们就想到,怎样把他们的智慧,把他们的经验传给后人。用什么方法?在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民族都没有这个方法,所以对待远古没有法子了解,只有极少数的考古学家。那他们是不是真的把古人的那个意思搞明白?也很难讲,只是在判断、在猜测。可是唯独中国人,我们老祖宗发明文言文,这是了不起的大发明,能够把几千年老人的东西留下来,你只要懂文言文,就同面对面传授一样,用文字来传授,这还得了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