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了凡四训》讲记(三):积善之方(下)(2)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我们修 净土 宗, 净土 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我们修净土宗,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所以,『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为什么?你是一心清净布施,你是不着相的布施,这个福报就这么大。人能够到不着相,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是菩萨。如果这个人着相,经上讲:「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金刚经》这个标准太好了。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这种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干净。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干净,因此果报不殊胜。许哲断得干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末后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此又一说也』,对于「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接着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什么是小福?
【昔卫仲达为馆职】
『卫仲达』,好象是宋朝时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确确实实是事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馆职』是在翰林院任职,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
【被摄至冥司】
这一句话是说,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是阎罗王。阎罗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你作恶、作善,阴间都有记录,等于说都有档案在,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
【比至】
他拿来了。
【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都是造恶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么样的细,卷成一卷。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好,拿秤来称一称。」
【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这一称之下,那个摆满一房间的作恶的簿子反而轻;他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张纸卷起来一样,反而重。
【仲达曰】
卫仲达说: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岁。
【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
【曰】
阎罗王就说: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你一生造的恶太多太多了。起个恶念,阴间就已经把善恶簿子里头,那个恶的本子上记上一笔,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恶,你念头才一动,是小恶。大小恶的本子摆满一地,所以才有这么多,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他就又问,他说:「善的那一卷里头,那是什么东西?你记载的是什么?」阎罗王就讲:
【曰:朝廷尝兴大工】
朝廷想做一个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桥】
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批注里头有,九仙山、闽山、越王山,所以称为『三山』,在三山这里要修一个石桥。
【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你曾经上疏建议给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劳民伤财,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须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达曰】
仲达就说:
【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是有这么一个建议,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三山石桥还是照做,我这篇奏稿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阎罗王告诉他: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因为他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人民。政府要做这个工程,这个钱是老百姓纳的税,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时候,把它用掉了,这个钱用得不当。所以他来谏诤,他这个心是为人民着想的,这个善就大了。如果朝廷采纳,你的善就更大;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心已经是为国为民,这个善大。这底下总结: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如果你只顾着你自己个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这个道理,还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境随心转」。所以,我们存心一定要为众生;你为众生境界愈广大,你善的力量愈大。我念念为这个深圳市,这个善就很大。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万,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这边来做生意不是定居的这些旅游的人,人口达到七百万。我们的存心念念为七百万人的福利着想,这个善大。如果你要是为整个广东省着想,为全国着想,为全世界着想,那这个善就更大了。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萨,我们这么大的善,为整个世界人着想的善,还是半还不是满。为什么?法身大士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一个世界,不是为一个星系。我们讲太阳系、银河系,不是的,那还小,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是为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人家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都无量无边。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懂得,怎样去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修积大善。末后这一段讲到「难易」:
【何谓难易】
说到这一条,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
【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先要从难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所以他说,古时候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哪里做起?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将去。譬如我们一般人,有人贪财、爱财,有人好色、贪色,有人好名、贪名,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怎样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譬如我对财看得最重,贪财这个念头、烦恼习气最重,我要从这一条下手,其它的都容易了。
『夫子论为仁』,孔老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换句话说,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难在哪里?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自私自利,难!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仁」这个字,这个文字是个符号,你看看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它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二」,这是会意,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这个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叫做仁。佛法里面讲「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私心、有自私自利,「仁」这个字就没有了。菩萨称为「仁者」,在佛法经论里面,佛常常称菩萨称仁者,仁者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前面跟诸位举过例子,《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是仁者,这个标准高。所以夫子说「先难」,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要从这里下手;在佛法讲无我,要从「无我相」这个地方下手。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当然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夫子论仁的标准,这个标准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标准,是佛菩萨的标准,不是凡人。现在把这个放下,我们先来看看凡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