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委员:我看我最好是不要走到这个极端。沮丧是难免的,但是坦白讲,我碰到从个别的小案子,民众的、选民的要求往往是不尽合情理的时候,譬如说,大家往往有时候要找你,说我家的小孩被抓进去警察局,议员、委员能不能帮忙?我家小孩子很乖的,这是怎样,可是你就不能去影响司法。可是当你不去的时候,他会说你不够力,或是不尽心,甚至找个理由说你的态度很差,我们来跟你陈情,你还是爱理不理的。那怎么办?那有挫折,所以我们只好有时候也被逼著要出门去警察局。但我们去警察局就跟他说,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跟家属说我有关心就好了,你该怎么做,不要影响到你们办案。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小事情是这样。大一点的事情,有时候政党或是同志他的要求,或是政党的立场你必须要这样的时候怎么办?反正大家一起做,那我们就躲到后面去一点就好,不要去跟人家硬拗,我觉得这样子就比较好。 刚刚您提到说从过去古代的句践,讲到近代的史特龙洛基,台湾就发生了,我觉得其实像毋忘在莒,蓝绿的解读我们不管,蓝的有蓝的解读,绿的有绿的解读,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初要写下这个东西就是提醒我们在逆境、我们在挫折,我们要怎么样去发愤图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以个别现在的方式来讲,现在由於少子化,由於家长对子女的溺爱,往往造就一些小霸王。那些小霸王如你刚刚所说是草莓族,是温室的花朵,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人生的逆境,那真的很糟糕。我们当然不用像过去古代斯巴达式的教育,斯巴达人就是把他的小孩养到一定的年纪,就把他丢到森林的中央,让他自己能走出来,能学习在森林怎么样去能够生存下来,然后能走出森林,然后走回斯巴达;要不然的话,如果在森林被狮子、老虎吃掉就算了。 我们当然不会把自己的小孩这样,但是现在的小孩的确是需要一些人生的历练、挫折,或家长教导他EQ上怎么走出挫折,在IQ上,怎么在技术上能克服挫折,我觉得这是很重要。要不然,其实没有习惯或是没有遭遇过挫折的小孩做为国家下一代的主人翁,那这个国家是很危险的。不管是在中国大陆,他们的父母亲都把小孩当作手掌心、最重要的,或是台湾因为物质生活优裕,所以小孩子不忍得,不要说吃苦,不要说挫折,连打扫、应对进退都不会,然后在家里养尊处优。结果念到大学毕业,甚至念到博士,出来在社会上的事情都不懂,他也不习惯挫折,不管在专业上或是人生上碰到逆境、挫折的时候,整个就垮掉了。我觉得其实对他自己或对他的家人,甚至对整个国家社会都是很大的损失。 主持人:其实伟哲兄刚刚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想也的确,面对挫折这件事情,其实跟你的学经历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印象很深刻的,台湾社会在多年前发生过一起,清华大学有个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就因为感情,男朋友的感情发生三角恋的关系,最后她去杀对方,自己也换得牢狱之灾,结果三个人的幸福全部被破坏了。所以它其实跟学历是没有关系的,它真的跟一种人生的智慧,还有怎么样去面对挫折,其实是很有关系的。我这边要请教师父,这边还有一个问题,我自己也非常关心的,我们讲到挫折都说外在的,外在的挫折怎样,所以我们容易去克服,因为当我们主跟客有一个对立关系的时候,我们容易去克服,我们会激发自己去克服这个不好的环境,然后逼自己往上走。 可是我们也看过很多人,他最难克服的是他自己,比如说生老病死他就觉得很沮丧。我相信当年的秦始皇不可一世,可是他东游到泰山,看著东海的时候,他心中一定也是有一种挫折感,否则他不会有那种封禅的动作,找人到海外去求仙,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所以生老病死对人来讲也是一种生命中的挫折,而且愈有成就的人,他挫折感会愈大,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到七十岁、八十岁权力还在握。所以师父您怎么看待?对一个人,他怎么样去自己面对自己人生的生老病死,不要让这变成一种挫折,而让他是真的有种春夏秋冬的季节感,能够调适得很好?师父对这点上面可不可以给我们一点建议? 净空法师:这是大学问,这不是小事情,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讲究这个,就是说,一定要把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目标,要调适到灵性的上升。所以他并不重视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他不重视这些,那你对这方面的挫折感就大幅度的减少了。那讲什么?讲修养,如何能够把自己欲望降低。在佛法里面讲,贪瞋痴慢这是根本烦恼,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真正的因,佛家讲这叫三毒,就是病毒。最严重的病毒,人人都有,它发作要有缘,有缘它就发作。因没有缘不要紧,它不会结果,果就是病,这个病现前。因是什么?因一般讲是烦、恼、怨、恨、发怒。所以有人研究,病怎么生的?一个是上火,一个就是发脾气,喜欢发脾气的人、容易上火的人,他身体一定不好。所以在平常的时候、在修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东西降低,欲望要降低。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学问,他从小就讲,第一个,你看「大学」里面教的「格物」,格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杀,你自己跟你自己去打一仗,把物欲要打败。打败之后,你才能够「致知」,智慧才能现前。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是欲望把它障碍住了,利令智昏,欲望障碍住了。你欲望没有的时候,你心地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现前,意才能诚,心才能正;心正,决没有自私自利念头,决定没有对立的念头。在佛家讲,如果人能够把我忘掉,无我了,不跟任何人对立,你才能入佛门,这才真正入佛门。佛家讲「边见」,我们现在讲对立。今天世界上的冲突,冲突怎么发生的?冲突就是对立发生的,我不跟人对立,哪来的冲突?就没有冲突了。所以说,不能跟人对立,不能跟事对立,不能跟万物对立。这个化解,那心胸多自在!那多快乐!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修养身心,他是从这里讲起,这是真正的教育,然后才讲到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他是有一套程序的。如果前面没有这四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那底下就都做不到了。所以这个基础的东西在古时候统统都是在,我们现在讲未成年之前,也就是小学必须要学会的。他有这么好的一个修养,所以他人思想纯正,他没有邪思,这对於身心健康就带来很大的帮助。至於一生的际遇,这是讲缘分,古人也讲缘分,佛家更是讲缘分,随缘而不攀缘。随缘,缘就是今天讲的机会,有这个机会就做,没有这个机会不求。而且尤其告诉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不如无事,你看,你过的是一种很清净的、宁静的生活,那就是神仙生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