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第一集)

消业障,修福,消灾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第一集)  2009/10/26  台湾高雄  档名:21-564-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最近这段时期我到澳洲去访问当地的宗教,在去之前以及回来,台湾都遇到了台风。南北都有许多佛门弟子很真诚的在做消灾祈福的法会,看起来也好像很有效果,我也参加了几场。每次都让我上台去讲几分钟,时间太短,没有办法把这个道理、理论的依据讲出来,所以我想今天利用这两个小时,我们讲这个专题,「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要有福,地方就没有灾难,这才叫福地。福地是怎么造成的?是人心造成的,我们在华严讲席里面做了很多次的报告,讲宇宙的源起,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确实是至善,纯净纯善,没有一法不圆满,所以它现出来的境界就是佛国土。《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华藏世界,平常诸位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自性变出来的净土,什么灾难都没有,那真叫福地,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说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就是那个地方的居民上善,没有一丝毫的恶念、恶行。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才走到上善,所以那个地方地就没有灾难。为什么?地是境界,境随心转,佛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道理在此地。所以福人居福地,福地一定是福人居。我们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念佛念成功,你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你将来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福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居住的土地有了灾难,该怎样去应对?那就是我们今天讲消灾免难,消灾一定要知道修福,所以「消灾必先修福,修福必先忏除业障」,这太重要。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忏除业障」,业障怎么样忏除?那有前方便。你看看菩萨教我们,我们要留意,第一个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就是忏悔从哪里忏除?从礼敬,也就是说从自己谦虚。实在讲,宗教里面讲的是谦卑,谦虚还不够,谦卑。中国人讲古礼,礼是什么意思?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就真正是自尊,自尊不是说自大,不是这个意思,自己懂得谦虚,懂得尊敬别人,这叫自尊。「称赞如来」,要从这做起。称赞如来,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中国人讲的隐恶扬善,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绝口不提,见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赞叹、要宣扬,这句话是这样讲法的。我们能隐恶扬善,诸位想想,这个世界、社会一定非常和谐,别人做不善的事情都能够原谅,看到别人行善都能生欢喜心,这个社会多美好!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处处能够照顾到大众,有好吃的、好的事情,总是希望先供养大众,不要先据为己有,这是什么?这是舍己为人。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教给我们「推己及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前方便。没有这种心行,我们忏除业障很不容易,接下来就是忏除业障,你才真能够忏除得了。

  忏除也叫忏悔,有的经上讲忏悔。忏是什么意思?忏是发露。忏悔跟后悔意思不相同,后悔是自己做了事情,做了以后心里面有后悔。这后悔里头有善有恶,做坏事情后悔是不错,如果做善事后悔,那就错了。很多人做善事做完之后后悔,为什么我要拿这么多钱,要出这么多力,干这些傻事?这就错了。那忏悔不一样,忏悔是把自己所做的错事,能够在大庭广众当中说出来,这要勇气。说出来之后,最重要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那叫真的忏悔。所以「一切佛法,皆是忏悔修福的妙法」。你看佛所讲的哪一样不是忏悔法?是忏悔法,那就是修福法。同样一个道理,「一切忏悔修福法,皆是佛法」。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要常常忏悔,常常改过,常常自新。老祖宗早就说过,教导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求进步。业障如果不忏除,怎么可能进步?业是什么?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些活动。为什么会有障?错误的活动就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福德。我们再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一点,对於个人来讲,障碍你的喜乐,障碍你身心健康,障碍你家庭幸福,障碍社会和谐,你看这么严重。

  哪些是业障?善业、恶业用什么做标准?这非常重要。善恶确实有标准,标准是什么?儒释道都讲得明白,儒家讲的五伦是标准,五常、四维、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五伦是讲关系,非常重要。人在这个世间,我们跟这些人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推广,我们跟一切动物有什么关系、植物有什么关系、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有什么关系?跟天地鬼神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属於伦理。伦理不外乎五种,所以叫五伦。五伦首先讲自己不讲别人,世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法称为内学,内学就是讲自己,从自己心内,不在外面,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五伦第一个「父子有亲」,我们自己来到这个人间,怎么来的?父母为缘,业力为主,业力是因。因缘条件具足,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得依靠父母,所以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导我们,这个恩德太大了,把它摆在第一条。人都有本性,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就有的。这个德是什么?亲爱。你看看父母对儿女的照顾,特别是在婴孩的时代,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几个月,不足一岁,这个时候你看父母对他的操心、关心,无微不至。我们真正懂得、明白了,才知道要孝顺父母。父母是无条件的付出,绝对没有天天跟你讲我为你付出多少,没有,父母从来不讲话的,无条件的。这个关系真正是说到究竟的美满,所以称之为善,这个善是究竟圆满,那一种慈悲,那一种亲爱没得比。如果是疏忽了教育,这小孩愈长愈大,长大怎么样?他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受环境的染污。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会受到影响,於是教育就很重要。教育这个动机、这个念头怎么生的?就从这生的。小孩慢慢长大,不能不接触外面环境,「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上讲的,你要不教,他就慢慢变质,这就很可怕。

  教育兴起来,教育的目的何在?第一个目的,父子之亲如何能保持到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千万年来头一个目标。教育不是教我们升官发财,教育也不是教我们成圣成贤,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父慈子孝一生都不改变。你看这个教育的理念多么伟大!其实虽然不说圣贤,不说升官发财,可是大圣大贤、丰功伟业都是孝子成就的,孝是世出世法的根本。中国传统儒讲孝,佛也讲孝,你看「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跟我们中国传统老祖宗的教诲不谋而合,这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中国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的起点就是父子有亲,从这里起来,然后才讲到夫妇有别。男女结合成为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夫妇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任务、使命,所以他有别。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家庭生计,物质生活;第二个是传宗接代,中国人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人,在古时候,先生出去谋生,养家这个事情(物质生活)先生他担任;妇女在家里面,最重要的工作是相夫教子,帮助先生把家管好、照顾好,让先生无后顾之忧,专心从事他的事业,而最大的事情是后面这两个字,教子,相夫教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