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黄念祖)(8)

再者,厌离婆娑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於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於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

   再者,厌离婆娑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於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於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於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越老越苦。至於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止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的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未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念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回答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有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啊!第四,是无我。那里有个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
   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太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的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退一进九。
   《要解》续说「厌秽需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既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土,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土路压出两条辙。)也就是说:你取舍得登峰造极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两样。这话很难懂。圆瑛老法师有个解释,他说你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什么叫取舍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方无可取」。由於经纶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一点拙见。我认为一个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个人若舍到极点,对於婆娑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在念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再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钞》解释《观经》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这种人临终念十句,每念一句灭八十亿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净土,其原因就在於这时念佛到达了理一心。入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实相。所以出生上述的不可思议功德。恶逆的人不信地狱天堂,认为是骗人的。可是他临终的时候,《观经》中说「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看见了地狱了,那里煎炸活人同煎饼一样。他一看自己就要进油锅,他不敢当这油饼呀!他是真的看见了,他就怕了。这个油锅可真不能去呀!我得出离呀!这时他的厌离之心达到极点。可是怎么能救我呢?当听到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就永可免除生死之苦了,这个恶人若是闻而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极点。他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与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以上都是取舍到了极点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两辙。所以许多老年人,不求多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这么念。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以上说明了,取舍到了极点,便与不取不舍相等。现在从反面来看。《要解》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即废於事,理亦不圆。」这就是说如果放弃了一切取舍,放弃了一切修证,只要不取不舍。於是这就是执著了理,废弃了事。这就等于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中,只要「是心是佛」,而不要「是心作佛」。佛的话,你只承认了一半「是心是佛」。这是理,这是性德。你死守住这个理,但对於「是心是佛」呢?这是修德,则不要了。这就是执事费事,佛说的话被你砍掉了一半。你既然废了事,把佛的话砍掉了一半,你所执的这个「理」,就不可能是圆满圆融的理。同时你认为已以明白这个「理」,业没有真明白。实际上,理事不二,本来是不对立的。所以《要解》说:「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果能够通达信受前面说过的「全事即理」的道理,那么你取,取也是合於理体,合於真如,合於实相,合於第一义谛的;你舍,舍也是和於理,合於第一义谛,合於真如实相。一取一舍都是般若的大用,於是就纵广自在,取舍自如了。所以舍秽土你只管舍,求生净土,你只管求,都既是真如实相,既是第一义谛。所以说「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既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着相不着相。只是专心去念佛,决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这是大祖师的话,所以就是这么直接了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