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黄念祖)(10)

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

   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前以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就在於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生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藕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味。所以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如果「字若忆母,如母忆时」於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便不会在分离了。这个比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於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得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着人的生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了。这里所说「必定见佛」已极殊胜,下面还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至於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想象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既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无二。这以下又打个比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於大势至菩萨的摄受。末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於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续。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界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既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般+木),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槃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第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於第六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要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忍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指真义,既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於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学,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於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於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吗?那么依那个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用得经典,既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的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既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既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相不是实相。以至於一毛一尘,一一都是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得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得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