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录-刚晓法师闲暇解惑集(五)(2)

问:还有吗? 晓:有,学佛学到最后,一定得选一个宗派或者一个法门,不然的话,若出了境界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对治。再说了,一个人总不能同时走好几条路吧?  问:法师你知道南怀瑾吧。 晓:知道。 问:你

问:还有吗?

晓:有,学佛学到最后,一定得选一个宗派或者一个法门,不然的话,若出了境界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对治。再说了,一个人总不能同时走好几条路吧?



问:法师你知道南怀瑾吧。

晓:知道。

问:你觉得南怀瑾的书怎样?

晓:挺好的,但是看他的书时得注意,南怀瑾先生是个很胆大的人,当然,人家有胆大的资本,让我们还没有呢~~他有些事儿顺口说,说溜了口,说错了的地方也不少,不能都依他说的为准,不然你就上他的当了。

问:他有哪些地方错了。

晓:从思想上来说,我们只能说他那都是一家之言,因为我们都是凡夫,看到南怀瑾与别人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幷不能说就是南怀瑾的对。当时我在看南怀瑾的书时,边看边写心得,当然,我看其它前辈祖师大德的书也写心得。关于南怀瑾的读书心得写了不少,我觉得他讲得不妥的地方都标了下来,后来我又给作废了。因为我不是南怀瑾,我的理解自然与他不同。虽然说他的水平比咱高得多,但也不是咱就完全信服他,因为佛教皈依的是三宝。

另外一点儿是史料问题,他引用的也不十分准确。

问:那么南怀瑾的书可看吗?

晓:当然可以,南怀瑾是个大家,不管怎么着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大人物有时因疏忽大意而偶然犯些儿小错误,这都是可以原谅的,对这种情况,可以纠谬,但不必要苛责、讽刺,不然就是治学态度过于鲁莽。

现在人挺迷南怀瑾的,咱就不说南怀瑾,说其它人。近代有一个张采田,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学者,参与《清史稿》的纂修,写过《玉溪生年谱会笺》、《李义山诗辨正》等,但张采田在《李义山诗辨正》中说纪晓岚不懂诗,“只读得《唐诗三百首》一部,便自诩通人,岂臆说哉……”但他却没注意,《唐诗三百首》是一七六四年才编选的,然而纪晓岚在评《李义山诗集》是在一七六三年就完成了的。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也是很有名的著作,但中间把《镜花缘》的作者写作了李渔,这就是明显的错误。《镜花缘》的作者应该是李汝珍。

这些都无所谓,大家犯了些儿历史常识的错误,这幷不影响他是大家。还有,你可以不接受他的观点,但他的治学方法比如阅读原典、以经解经等是很好的!

问:那么净空法师呢?好象你也对他不感兴趣。

晓:你们怎么老扯老法师?

问:我们都是听他的带子的,所以想知道他在僧界到底怎样。

晓:你们用这心态学佛可不大对头噢~~(补充:净空法师的说法确实有问题,比如他说过,“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本来生活在一真法界里,是佛,后来我们变成了凡夫……”等,这说法与清海无上师如出一辙,八地菩萨就不退转了,佛怎么还能变成凡夫呢?)

问:“一合相”到底怎么解释?

晓:《金刚经》上有“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对吧?

问:对的。

晓:我今天是来说唯识,不说这个。

问:经典不都是相通的吗?你就用唯识来解释。

晓:那你可不要后悔。

问:不后悔。

晓:说实在的,我估计你听过后或者会不懂,或者会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太大了,不过谈这个问题我很吃力,大家担待点儿。“一合相”就是“法”,我们一般说到“法”时,都说“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其实还应该加一句,加什么呢?“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比如说刚晓,刚晓当然是一法了,那么自相呢,就是我自己所独有的特质,象我的容貌、性格之类,共相则是所有人类都有的特质。所以,若真正谈“一合相”就推翻了好多老和尚们的说法,因为老和尚们总把自相与共相分开……哎呀,我看还是算了吧,不谈这个了。

问:我师父老劝我念佛,我觉得不对头,《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晓:在学校时,老师就把我们的脑袋分做好几份儿,一份儿装数学,一份儿装外语,一份儿装政治等,你就不能把它混在一起。老舍有篇《考而不死是为神》,祖师有判教,你得分类,净土就是净土,禅宗就是禅宗,若混在一起,你的脑袋就成了一盆浆糊。你还认为你挺能的,其实是胡涂虫一个。

问:伽蓝到底怎么说?

晓:伽蓝的意思是无诤之地,大家相处的很和谐,没有争执。其梵文为Asram,与“精舍”意思一样。“精舍”这个名词其实在汉代就有了,是指讲学的场所,当然,是指大师级的人物讲学的场所,有些地方写作“精庐”,佛教传过来后,就借了“精舍”这个词,而且是以之称呼小规模的道场,大规模的叫“寺”,而且“寺”是在城市的,后来情况变了,佛教进入山林,乃至于名山皆有寺,这是后来的事。“寺”最初是官署。

现在净空法师主张佛教是教育,也马马虎虎,伽蓝、精舍本来就是讲学的地方。佛教最初的祗园精舍、竹林精舍也都是佛陀讲学的地方。

问:寺院建在山林有没有什么说是?

晓:有的,一个是与法难有关,这个不需要多说。另外一个是靠近自然,远离尘世,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只有靠近大自然才能令生命得到净化,它对内心的欲望有种洗涤的作用。只有与社会保持距离你才能做到“旁观者清”。

问:伽蓝菩萨怎么回事儿?

晓:那是汉末的大将关羽,刘备的结义老弟。还有种说法是18神。

问:关羽怎么成的菩萨?

晓:传说。

问:为什么正法明如来给观音菩萨说大悲咒,观音当下就超出七地登八地,我们现在那么多人念大悲咒也不会登地?

晓:因为你不是观音菩萨。

问:怎么才是观音?

晓:慈悲。

问:须弥山到底多大?

晓:我们常说一句话,佛家一粒米,大如须弥山,那么,须弥山就与今天中午吃的米饭的米大小差不多。当然了,这是笑话。

问:我老怀疑须弥山什么的到底有没有。

晓:怎么没有。释迦牟尼佛说有。

问:释迦牟尼说的我也怀疑。

晓:印度是一个以思辩著称的国家(可惜它不注重历史),在释迦牟尼时代,当时有很多学者都去探讨宇宙问题,然而释迦牟尼呢,他认为作为一个人来说,首先应该站在人本位上,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儿,但人们老想着宇宙的事儿,为这事儿操了太多的心,耽误了其它的事儿,于是,释迦牟尼告诉他们,你们不用再为这问题费心了,我告诉你们答案——宇宙有一个中心,就是须弥山,周围有四大部洲环绕。因为当时的人都信服释迦牟尼,所以,他们就把释迦牟尼的话当做了答案,认为既然有了答案,就不需要再费心了,于是回过头来做其它更重要的事儿。现在人也是呀,佛教徒们根本不考虑这问题了,因为释迦牟尼已经给了答案,何必再为这问题费心~~可惜的是,现在的佛教徒大都把这答案搞成了死板的教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