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古晋《弟子规》5(7)

我在海口讲课,刚好有一天因为在中心比较忙,晚上还得赶去讲一堂课,时间来不及,我就没有坐公共汽车,就坐了海口一个很特别的交通工具,叫做摩的,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车的计程车。这个真的只有海口有而已,那

  我在海口讲课,刚好有一天因为在中心比较忙,晚上还得赶去讲一堂课,时间来不及,我就没有坐公共汽车,就坐了海口一个很特别的交通工具,叫做摩的,叫motorcycle的士,摩托车的计程车。这个真的只有海口有而已,那坐的也很便宜,我就一路(骑得也满快的)赶去上课,刚刚好来得及。我也没有什么休息,一到了直接就站上讲台去上课了,上了两个小时的课下来,我走到厕所照了一下镜子,看到了一只公鸡。我赶快走出来跟我们中心的那些老师讲:我的头发翘成这个样子,你们怎么都没有告诉我?你看,害我在上面。不能因为他们叫我老师,然后我头发都翘成这样子都不跟我讲。诸位朋友,我是赶鸭子上架,我的学问还很差,有不足之处大家一定要帮我指出来,要依法不依人。

  而《三字经》当中对於学问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提醒,「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再来才读六经,「如六经,始可读」,这是读书的次序。而《小学》,不是小学毕业,《小学》是宋朝朱熹朱夫子一本很重要的童蒙教材,专门教小孩的。当他这个《小学》的根基扎好了,再来学四书。假如这个《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那就会出现小孩拿著四书的经句来教训母亲。有个妈妈她的孩子背很多,孩子有一天犯错,妈妈跟他讲你这里做得不够好,要改进。这个儿子跟她妈妈讲:妈妈,你有没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我们连温良恭俭让有时候还背不出来,他可以用这个经文问他妈妈,他妈妈没说话。接著他讲:假如你没有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那你也不可以说我。当他没有这些孝心、恭敬心,他没有这些处事待人的规矩,你让他读高深的经典,他只会拿著经典去要求别人。

  我在林则徐纪念馆看到了一段他人生的智慧,相当的精辟,他总结人生十件事,假如这十件事没有做对,人生枉然。他把它归结叫十无益,第一个提到「父母不孝」,每天去烧香拜拜有没有用?「奉神无益」。因为所有神圣、圣哲都是教我们首先从哪里开始学做人?从孝顺父母开始,「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刚刚我们也提到了,在家里面兄弟姐妹都打打闹闹,这样的朋友你敢不敢交?在家里都不和了,出来会突然变得和蔼可亲吗?不可能。「存心不善,风水无益」。心地不善良,纵使你们家是龙穴,住了一年以后会变老鼠洞。真的,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给一个很脏肮污秽的人住三天,马上就面目全非了,那风水全部都破掉了。真正的风水在一念善心,心善就感来千祥云集,所以改命不如改个性,改名字不如改自己的存心。

  接著有两段是对於求学重要的提醒,「行止不端」,他的行为举止不端正,「读书无益」。因为所读的书跟他的行为完全不相应,那没有帮助的,反而他会愈来愈傲慢,行止不端读书无益。接著下一句提到,「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他很傲慢,学的东西愈多对他的障碍会愈大。古代对傲慢特别的谨慎,「傲不可长」,孩子的傲慢心不能有丝毫的增长,这样会毁了他一生。从这两句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定要让他的行为跟这些经典跟圣哲人的行持要能相应,他才能真正把这些学问学到。而《小学》这本书完全就是教孩子洒扫,还有与人的应对进退态度。这个基础你不扎好,就好像盖房子地基没打,再高的楼都会倒下来。

  我们思考一下,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把整个国家社会都摧毁掉,等於是祸国殃民的人,请问有没有读书?你有没有听过哪个朝代是被一个农夫毁掉的?没有;有没有被一个卖臭豆腐的毁掉的?都没有。历代奸臣都是读很多书的人,秦桧他当了那么久的宰相,你看有多少的门生都在当官,他却是把一代忠臣岳飞逼死的人。关键就在他没有扎这个行止,没有扎这个洒扫应对、处事待人的根基所在,我们可不能重蹈覆辙。

  而这本《小学》是在宋朝写的文章,我曾经把它看了一遍,因为有很多是宋朝时期的用语,我也只能看懂差不多七成左右。后来当我把它看完以后,我突然对《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夫子相当的感佩,因为他把《小学》这本书所有的精华所在统统挑出来。不只挑出来,他还把它分类得非常的好,是依据孔老夫子的一句教诲,在「学而第一」当中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夫子说当圣贤人弟子应该努力的七个方向,他从这七个方向把它编成了《弟子规》。

  而这一本小小的《弟子规》就可以含摄几千年儒家的智慧,不会跳出去。它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从学《弟子规》这个次第再顺著学四书,效果会很好。而学习的方法我们要遵守八个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先从《弟子规》开始学起,在这几个月当中每天持续读诵,持续观照。深入,如何深入?也要靠我们边学习了解道理,边实践,叫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深入。我们对学问的体悟,确确实实是从你的实践当中触类旁通。当你在做「父母呼,应勿缓」,你那分恭敬心慢慢从外内化以后,你会突然想到,不只是对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也要应勿缓,老婆呼,要一样的有恭敬心在,他就可以举一反三。接著要长期薰修,因为有薰修之力我们的功夫才能够滞塞通。好,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