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2)

在古代的礼仪,「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这是中国的礼仪,它含有很深的意义在里面。父亲当了卿大夫,儿子是读书人的地位,父亲去世了,葬他的时候,因为他当

  在古代的礼仪,「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这是中国的礼仪,它含有很深的意义在里面。父亲当了卿大夫,儿子是读书人的地位,父亲去世了,葬他的时候,因为他当大夫,所以葬他用大夫,但是往后他的忌日用什么祭祀他?只有读书人的礼,因为他只栽培了一个什么?读书人出来。而他本身是读书人,可是他的儿子当了大夫,他去世的时候用士人礼祭他,但是往后他的忌日都是用什么礼?因为他给这个社会的价值是培养出了一个大夫,利益了社会层面很大,中国人的礼仪当中含有慎终追远,含有饮水思源在里面。

  今天我们真的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自己绝对没有什么功劳,都是父母的功劳,都是老师的功劳,这是良心话。刚好有一次有一位朋友念到一句话,是陶行之,这个在大陆是一个教育家,这个教育家讲了一段话说「捧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说他人生的态度是捧著一颗真心来到世间,对这个世间没有任何的所求,不带半根草去。诸位朋友,这样的人生态度好不好?您觉得好不好?好,怎么那么小声?还是你们听不懂我刚刚说什么?捧著一颗心来对所有的人,不带半根草去是对任何人没有所求,没有求回报,这种人生态度痛快。当我们付出有所求,你的人生也常常会在患得患失之中,你不会有真的快乐。虽然他不带半根草去,但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还是会很幸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跟在座的老师说了,我说我很小的时候就是这种态度对人生,在我的成长记忆当中,我没有去跟任何一个人有一个念头说,我对他这么好,他应该怎么对我,这个念头从来没有出现过。常常在人与人的冲突当中,我们会思考到是我哪里还做得不够好,所以他才会不能接受我们,我们从不要求别人。

  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是这个状态,这是一个结果,我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问了在座的老师,诸位朋友,我的人格态度为什么可以是这样?我细细去思考,家教,那个影响太深远了。我的父母对我们非常的照顾负责,可是在他们的言谈当中从来没有一句,「儿子,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没有。我们赚了钱,父母都说「反正我们够用,你们不用给我们」。在父母的心中对子女无所求,对子女只希望他能够快乐的生活。对子女都没有所求,都没有占有,更何况对别人。由於父母的人生态度如此,孩子潜移默化受到影响,我们今天能做出些事情出来,人格、价值观是根源所在。假如没有父母对老师恭敬,我们又何来有好的学问可以去提升。这些处事做人的态度都在家庭形成。只要我们夫妻关系、家庭气氛经营好,您将可以出对这个社会很有帮助的后代。

  当然经济这一个部分也是不得不注意,而经济很多人的认为是愈多人赚就赚愈多,这个逻辑不见得正确,因为我们也看到很多人二三十年辛勤工作,到头来没留什么钱,在人生过程,车子撞了,谁生病了,都花掉了,官也升得比别人低。有些人能力上、努力上也不比他多,但是就是升得比他快,钱也留得比他多。人对这些财富还有一个人的禄位的道理不明白,常常会患得患失,常常会抑郁寡欢。财富的真相有赖我们深深去了解,去把它搞明白。

  而一个家庭能经营好决不在於他赚的钱多,这些都是事实,现在几个人是这样想法?我的父亲他们那一代小时候穷得很,去念大学四年只吃过牛肉汤面没吃过牛肉面,舍不得吃,为什么舍不得?念念想著这都是父母的辛苦钱。看著父母那么辛劳,心里念念想著我一定要有所成就来孝顺父母,贫穷形成了一个孩子的气节,一个孩子的报恩心,贫穷不好吗?当然不是要你饿得没饭吃,是生活比较拮据反而会让孩子懂得珍惜,懂得互相帮助,家人非常的团结,兄弟姐妹只要一遇到事情统统集合来一起解决。而现在经济这么优厚,反而家庭的向心力,兄弟之情、父子之情愈来愈淡。

  财富的真理从春秋范蠡的身上可以看得到,春秋越国的大夫范蠡,他被封为财神,那时候他跟文种联手辅助越王勾践,帮助勾践复了国。因为范蠡他很有智慧,判断出来勾践可以共患难,但是不可以同富贵,因为我们的才华都在勾践之上,他会生嫉妒心,现在在患难他很欣赏你的才华,太平盛世就不是这样了,劝文种赶快离开,不然会有祸害,文种不听,我的荣华富贵就在眼前怎么可以放弃?一个人一生不识人,很可能就会栽在这其间。范蠡带著西施走了,果不其然,勾践赐文种自杀。范蠡从小生意开始做起,没多久发了大财,又把钱财分给很多贫穷的人家,又从小生意开始做,又没过多久又发了大财,历史上记载范蠡是三聚财三散财,这个散财高明。「大学」里告诉我们「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当你的财聚集了,所有的人觉得你很悭贪都不愿意跟你在一起工作了,你的事业还能做下去吗?这都太短浅了。事业做不下去了,你这个钱抱得住吗?你抱住了还有水灾要你的钱,火灾要你的钱,贪官污吏要你的钱,强盗小偷要你的钱,当然这四个都还不厉害,最厉害的是不肖子孙要你的钱。你那么吝啬,上梁不正下梁歪,钱是守不住的。

  在民国初年,上海有很多富极一时的商人,那个有钱的状况我们现在都很难想像,整条街是他的这种情况。有一个周姓商人开了很多的钱庄,刚好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跟这个周姓商人有一些交情,有见过几次面,刚好在一次的场合当中,因为某一些地方发生水患,当地他钱庄的分公司负责人捐了五百两银子赈灾,这个消息传到这个周老板的耳里非常的震怒,他说道,怎么拿我的钱去救济别人,还拿五百两银子!他非常生气,不愿意救济灾民,这是富而不仁。大家问他,你累积财富的方法是什么?他说聚而不散就是他的方法,只要到他的口袋里,要把它拿出去没那么容易。他是清末民初的商人,在清末的时候他的财产有几百万两银子,民国成立以后变成现大洋,它换算成现大洋是三千万元,多不多?对啊。七八十年前的三千万元你看可以买多少东西?他这三千万元分给十个子孙,都分下去,每个人三百万元,他十个子孙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之间统统败尽,全部败光,其中有一二个子孙德行还算可以,但是也遇到很多的劫难,钱还是败尽。你看,因为当他有钱而不散那是折损自己的福报,那叫见死不救,一家饱暖千家怨,终究福报丧尽,灾祸就来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