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三梯次)15(2)

记得我六月底要到庐江汤池讲课,还没下去以前我对北京一位朋友说,你穿的那种黑包鞋,(那个叫什么鞋?很平底,是黑色的。 居士 鞋。穿起来很轻松。)我说我去庐江回来,你带我去超市买一双,他说好。结果我去庐江

  记得我六月底要到庐江汤池讲课,还没下去以前我对北京一位朋友说,你穿的那种黑包鞋,(那个叫什么鞋?很平底,是黑色的。居士鞋。穿起来很轻松。)我说我去庐江回来,你带我去超市买一双,他说好。结果我去庐江第三天,有个大学的老师拿了一双居士鞋来,而且那双居士鞋是用缝的,从北京买的,拿过来要送我,我都吓了一跳,说不可以乱起心动念。真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明明鞋子还可以穿,我们海口的老师就强迫我要把鞋子换掉,人家看到你鞋子有点旧了就去帮你,因为我为人人,人人就为我。

  由於这样单纯的念头,我寻寻觅觅,我在商场翻滚了好几年,一开始他们也口口声声说要帮助别人成功,而我们深入下去以后,很少人他的存心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等真正名利双收了,慢慢那颗初心就淡了、就薄了。当我看到这些现象我就离开那些单位。我曾经待过一些公司,也在那里做得不错,当发现这些商业的本质还是以自利为主,这跟我的心性不相应,我就离开。往往我离开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奇怪,薪水算公司领得最多的,怎么走了?

  我的父亲看我换了这么多工作,他也觉得很纳闷,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不过我父亲对我实在太大的恩德,我父亲在我出社会的时候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儿子,人生难免要摸索,所以在你这段摸索的过程,只要老爸还顶得住,你放心去做!你有对你儿子讲过这种话的举手?这句话的背后含有对孩子的信任,含有对孩子无限的支持。我在人生的过程没有一刻觉得孤独,因为我背后有父母、有姐姐、有师长、有知己,走得相当踏实。

  后来真正接触到圣教,儒跟佛的经典我很认真在看,我爸爸有时候就走进我的书房左看看右看看,绕了两圈然后就对我讲,他说你这几个月看的书,很可能比你这一辈子还多。看我这么认真他很惊讶,因为他觉得这个儿子好像都是五分钟热度。当父亲跟你讲「儿子,你这一阵子看的书比几十年还多」,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反应?这个时候要不要告诉他:爸,《论语》很好,来,坐下来,我讲给你听。他是你爸,这一辈子都是你爸,对爸爸讲话一定要「怡吾色,柔吾声」,那多美!

  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他现在也在一所大学当系主任,这一、二年比较不清楚,不知道升官了没有;非常有才华,也很有德行。有一次我去找他,因为他那时候决定要从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任教,他要跟他父亲报告清楚,徵求父亲的意见,刚好我去找他,我一进门,他对我讲,他说:礼旭,我正在跟我爸爸报告这件事情,您先坐一下。帮我倒了杯水,坐了。他毕恭毕敬坐在他父亲旁边,轻声细语一句一句慢慢讲,父亲有不懂的时候他再解释一下。我在旁边看得好欢喜,看到这一幕父子那种亲情的互动,那种儿子对父亲的恭敬,太美了!

  我看了以后就要学,后来我从海口第一次回家,当天下午一进门,把行李放好,我跟我父亲讲:爸,我们先去看爷爷。你去看爷爷谁最高兴?爸爸最高兴,当然我也很高兴。看完爷爷回到家里,当天晚上我跟我父亲聊了整晚,我把海口的情况跟他一五一十报告,我也在享受我那个朋友轻声细语跟父亲谈他的人生经过的那种快乐,那种踏实感。当我在谈话的过程,我的父亲三度掉眼泪,当我讲到海口某一个孩子本来不孝顺,后来学了以后对父母很恭敬,我爸爸听了都很感动。

  那次我回到海口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我爸爸接起来对我说,他说:儿子,家里这边的事你爸爸全权处理,你不要担心,好好在那里干,在那里做。父亲对我们做的事也很感动,而且这一年多做下来,我爸爸会讲四个字「不可思议」!他相信佛菩萨、古圣先贤不可思议,冥冥当中在促成这件事情。当我们真正去立身行道,把圣贤的教诲做在家庭当中,做在「入则孝」当中,做在利益社会当中,父母对我们的信任就会愈来愈高;而当父母对你的信任愈高,你讲的话对他人生的影响就愈大。跟父母之间的信任要不断的去酝酿,等时机来了你就可以用得非常的恰当。这是我们提到「力行近乎仁」,你真正去做了才能感同身受。

  我们要来抉择人生的思想,应该是依循真理,依循一个人本有的自性,问题是现在的人并没有洞彻到这个事实真相。人真正了解自己吗?诸位朋友,这是我们要时时自我反思的一个问题。而现在又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回想当初念高中、念大学的时候,看了几本原文书好像就高人一等,跟人家讲起话来,一句话里面还要插几句英文单字,「in general」,就是这样,「for example」,好像没加几句英文、几句术语,人家会瞧不起你的样子,有没有?很多同学这样跟我讲话,我的英文又退步不少,听起话来很吃力。讲话的目的在哪?在让人听懂,在利益别人,假如其间还加了很多英文,那叫卖弄,那叫自傲,没有存心为人著想。

  现在市面上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我们在念师范院校心理书还真读了不少。诸位朋友,今天一个心理学家四十岁写了一本书,六十岁又写了一本书,第一次来听课的朋友,你要看哪一本?这位男士,你要看哪一本?你刚刚比这样,六十岁,为什么要看六十岁的?有些历练,可以去检验他四十岁错的地方。这个说法很好。有一个朋友就说了,「可能他六十岁的时候智慧更高」,这句话要思考,可能六十岁会高,其实我们人生很多的思考都不在确定当中,好像、应该、可能。

  我再问一个问题,二十岁的人比较单纯还是四十岁的人比较单纯?二十岁;单纯比较接近智慧,还是不单纯比较接近智慧?单纯。我们再问一个问题,小学生比较有道德感、还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小学生。你们的答案怎么这么一致!那要思考了,活得愈久不代表愈有智慧,当他没有接受真理的薰陶,活愈久执著愈深。我们有没有看到孔夫子讲的老者戒之在得;讲得是很好听,要讲什么?讲贪。夫子讲话很含蓄,不直接骂得太厉害;戒之在贪,有执著就贪婪、贪心,不愿意舍。老而贪日子就很辛苦,常常跟人家比来比去,患得患失。老人家晚年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那是真正的福。对!年纪愈大不代表愈有智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