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 师道尊严(第二集)(5)

“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要当个好老师,不是拿着师范学院的毕业证就是个好老师,他只是个教师的身份。如何把他做好,我们要很清楚。传道德,传他以后如何经营事业之道、经营家道,甚至是如何成就他一生的智慧,

    “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要当个好老师,不是拿着师范学院的毕业证就是个好老师,他只是个教师的身份。如何把他做好,我们要很清楚。传道德,传他以后如何经营事业之道、经营家道,甚至是如何成就他一生的智慧,他能成道,那我们要传这个道。

    “授业”,他以后在各个行业,他要具备哪些态度、做事的方法,他一定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他要具备哪些心态,他能成就他一生的学业,这个我们要引导他。正确的态度不管是做人做事,越小扎根越容易,到了大了以后成年了很多坏习惯养成了,要再来改就不容易了。所以教育要趁越小越好,什么时候就开始?胎教。怀孕当中,他都不会翘课的,你学什么他就听什么。

    第三,“解惑”,解他人生的疑惑,我们要解别人的疑惑,首先要先解谁的疑惑?解了没有?《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我们有没有一个疑惑装在身上三个月也没问人?那多可惜,那你叫做折磨自己三个月,是吧?你赶快自己主动去问懂的人,你这三个月不就不用烦恼这个事情了。所以这一句经句“就人问,求确义”,教育最重要是身教,那你老师得表演给孩子看。以后自己要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一有疑问记下来,看到人家优点记下来,落实《弟子规》,是吧?不然我们今天遇到这么多人事物,到了晚上要睡觉,人家一问:“你今天有哪些感悟?”“不知道,很想睡觉。” 

    曾国藩先生他的学问好不好?很好。我告诉大家,他小时候读书,素质不怎么样。怎么说呢?举个例子,他有一天在那里背书,背呀背呀背呀背呀,已经晚上了,他们家进来一个小偷,躲在他们家的屋檐上,等他睡觉要下来偷东西。结果他背一段,背了好久都背不起来,一直还在那里读读读,真的背不起来,最后这个小偷受不了了,跳下来背给他听,然后就气的就走了。大家就了解他的程度到小偷都瞧不起他,可是人家以后的学问这么好,下苦功。

    曾国藩先生每天有三件事情,他其中每一天一定读历史读十页不间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一次会,我一百次。“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十次会,没关系,我一千次。曾国藩先生真有这个恒心、毅力。每天看历史十页,跟古人学习;每天把听闻人家说的道理跟见闻记下来,跟现在的人学习,这是他固定每天都做的事情。再来,就是他好像都泡脚,很重视身体的健康。每天好像还走路三千步,不间断。所以学问跟健康只要有恒心去做,一定可以不断提升。我们健康为什么不好?一看到哪个运动很好,八段锦很好,好啊,很认真练三天,第四天继续睡觉了。只要有恒心,道德学问跟健康一定会不断提升的。

    所以《弟子规》我们老师自己落实之后,学生很自然的看到你就是这么做,他就学好了。比方我记得我要去教书的时候,我吃饭的动作是不对的,我拿筷子不会拿,所以要龙含珠。吃饭有威仪,龙含珠,凤点头,拿筷子要像凤点头一样,不会拿。可是我就要去教书了,没办法。好,拿筷子,凤点头,当时候我记得要改的那个礼拜,都有点不敢去吃饭,拿着很别扭,然后在那里夹,夹一块东西夹好几次夹不起来,都有点耐性都忍不住了。就这样慢慢练、慢慢练,最后练成了。几个礼拜以后熟悉了,龙含珠,凤点头。很奇妙的事情是,当我想说,我以前怎么拿的我忘了。我现在只会正确的,错误的忘了。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一定可以恢复。“苟不教,性乃迁”这是染上的,一定可以去除。它是后天染的,你只要用智慧把它洗涤就洗掉了。我们一定可以成圣成贤,因为我们本有本善。

    所以当老师不容易,连吃饭都要学,连威仪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我们假如父母坐没坐像,站没站像,孩子都学会了。有个小女孩,两岁的孩子,进到人家家里就跳上沙发,然后把两个袜子脱下来,摆在人家的沙发上面,她父亲都看傻眼了。后来它父亲一想,我在家里每天回来就是这么做的,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两岁的女儿学会了。

    所以诸位老师我们一举一动,学生都在学,连笑都要非常有水平,不能皮笑肉不笑,这样不行。包含写字你要写工整,还有写字要正。我突然发现,现在的人写字,十个有五个是歪的,怎么写呢?他这个书是摆这样,我不会写,怎么歪的可以这样写、写,好厉害,但是这种厉害不大好,要正。随时随地要让孩子知道要正,要中正。

    那一天刚好有机会帮师长提包包,结果这个包包有拉链我把它拉到旁边去。照顾师长的同仁就说了,这个拉链师长的习惯都放在中间,你不要把它拉到右边,不要拉到左边,要把它拉到正中央。提醒自己时时都要在中道,做什么事都要适中,不要过,不要不急。连拉个袋子都是学问,都时时能透过这个袋子来提醒自己。真的,师长这个习惯,有古圣贤王那份对自己学问的一种提醒要求。你看汤王洗脸,在他的脸盆刻了什么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提醒自己。这个态度很好,大家也可以从这些生活细节去提醒自己。第一个是知道本分。

    在《韩诗外传》当中有一段话,是好老师的标准:“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我刚刚讲说写字都要正,刚讲完,现在写字有点压力。说别人比较容易,回到自己身上来落实得要下大工夫。“智如泉涌”,他启发人的那些智慧源源不绝,可以因材施教,就像钟一样,你小扣它就小鸣,大扣它就大鸣,智慧随时可以利益到学生。“行可以为仪表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德行,可以成为学生的风范,这“人之师也。”

    孔子说三达德,“智”,智慧;“仁”,仁德、德行;“勇”,勇气,智、仁、勇三达德。用智、仁、勇来提升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德行。待会我们就孔子他的身教里面智、仁、勇的表现,再跟大家做个交流。

    所以我们老师智慧要不断提升,德行要不断提升,慈悲心要不断提升。在《孔子家语》里面又有一段话,这一段话提醒我们要务本,哪一段话呢?经文讲到“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一个人真的知道怎么当儿子,当好儿子了,他才能够当好一个好父亲。有没有道理?自己都不孝顺了,怎么可能可以教孩子孝顺,他就不是好父亲了。

    “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他自己是个好下属,他以后才是个好领导。他才知道怎么去带下属做人做事的这些态度方法。他自己都没有体验经历做过,他怎么可能会教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