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他的恭敬心一定从尊重父母开始的。我们从这里感受得到,恭敬心也是从“孝”这个德行延伸出来的,所以孝心开百善皆开是真的。一个人的真诚心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耐心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包容心从哪里来?所有跟性德相应的德行,它的根都在孝道。 我们常说“五伦八德”,德行以八德来概括就很完整。八德有两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起来刚好十二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孝”是根(有感应,讲最重要的东西马上天地都是有感情的,大家要了解,马上会有回应。),“悌忠信”是本,“礼义廉耻”是枝干,“仁爱和平”是花果。我们现在马上就要求花果,但是不扎根,不把心用在这个根本上去浇灌它,那就不可能。现在你看饭店里那个花瓶里插的花很好看,能看多久?几天就枯萎了,是吧? 所以这个根本的教育它都是顺着人性在教的。他从小一张开眼都是跟着父母、看着父母,这个是什么?首先学事亲,侍奉父母。悌忠信,跟兄弟、跟整个家族,尊重长辈,敬长。礼义廉耻,他进社会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团体之四维。他有这个态度了,他就懂得事奉领导者、国君,以大局为重,他一定是一个好的干部。再延伸,爱护一切的人民、百姓、众生,爱众。你看从他家庭的环境很自然的这样发展起来。而小家庭事亲敬长都很难做到,反而都是父母在伺候他,他的人格很难建立健全。我们看孝悌忠信是修身齐家,礼义廉耻在团体、国家当中治国,仁爱和平,平天下,和睦种族、和睦宗教。 而大家冷静去看,从《弟子规》的“入则孝”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一个孝开了,其他的德都开。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忠,“亲所好,力为具”,只要真正能让父母生活好,能让父母感到光荣欣慰,我一定尽力去做。大家冷静看我们上一代的父母,他们学业、事业、家庭尽心尽力,不让父母多操一点心,那不是忠吗?尽心尽力。信,绝对内心里面没有丝毫要糊弄父母,拖延父母,甚至骗父母的行为,没有。所以“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交代的、答应的事情,要赶紧去做到,守信。 礼,“父母呼,应勿缓”,恭敬的态度从这里(养成)。义,“丧三年,常悲咽”。你看那个孝子,父母已经离开了,还一直怀念、想念,甚至终身都是想着父母的教诲、父母的恩德,这个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欧阳修的父亲,从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篇文章就看得出来,他的父亲每一次有好吃的东西的时候都流眼泪。“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现在祭祀父母很丰富,不如他活着的时候哪怕只是几颗花生都比现在丰富,来的更好更有意义,所以行孝要及时,这个义感受得到。 廉,“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没有一个贪的念头在里面,都很听父母的话,不随便跟人家拿东西。你看那小孩子,小时候到人家家里,有教养的,长辈说:“来,这个给你。”他有没有拿?他先看哪里?是呀,你看他不敢乱来,这是廉。耻,羞耻心,不敢羞辱父母、羞辱自己的家,“德有伤,贻亲羞”,这个耻根就扎下去了。 仁,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对方,“冬则温,夏则凊”。爱,“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你看还怕母亲晚上不舒服了,绑个带子自己在旁边躺着,好让妈妈拉自己赶紧醒过来。这个都是从这些很细的动作里面就看得到。“药先尝”那个动作也非常细腻,是吧?还怕汤药太烫了,帮母亲这样吹一吹,“妈,别烫着。”孩子从小都是这样侍奉父母,他以后到哪个行业不会有成就?他就用侍奉父母那种耐心、细心,他干哪行都成就,有没有道理?你们好像不相信我说的,你们要找根本。任何一个行业,以什么为目的?以服务人为目的。他怎么服务的好?一定是他爱心、耐心,又不是他的技巧一大堆,我们要抓根本。 和,对任何人都是柔软和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所以对人家讲话很大声的,对父母我看也没好到哪里去,根坏了。你对父母真的“怡吾色,柔吾声”,你对人就是柔软。平,任何事情都不会激怒自己,都能包容,都能忍受。“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为了父母好,父母不能理解还生气打你,你都能包容,你都不会埋怨,这个人功夫好不好?要不要练?平到什么?任何人都不能让我们起情绪、起烦恼,都不会有脾气,你这个平就练到家了。从哪里练?从对父母时时都是和颜爱语,不会有不平的这种脾气上来。 您看孝开,百善都开了。《格言联璧》里面有一句话讲,说“竭忠尽孝谓之人”,一个人能够尽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万物一体谓之仁。”这几句话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有启发。安邦定国,治国经邦都可以,就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我们看“竭忠尽孝谓之人”,一个人没有忠孝的德行,他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那假如我们老师不教忠教孝,那是不让孩子做人,是吧?这一句话很启发我们。 第二个“治国经邦谓之学”,什么是学问?不是背一大堆能考试,最重要的是他的学问是真正能够利国、利民、利家,这是真实学问。再来,遇到很危急的状况,不管是家庭,还是国家、团队,他能够稳住,能够用智慧去解决,这个才是才能。才能不是表演给人家看,赢得人家掌声就是才能。 万物一体谓之仁爱,有这种胸怀、有这种智慧跟能力,我们锁定这样的目标来教孩子,那“取法乎上,不中则中。”我们以圣贤的标准来教育孩子,最起码他是一个君子。 刚刚跟大家交流的,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第二个重点,我们之前也提到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都有,《学记》是说“不知道”,《三字经》讲的是“不知义”。所以古代学者常常用一些类似的这些物品,或者一些类似的道理,来互相呼应,来触类旁通。 比方《学记》里面就讲,鼓,我们敲鼓的这个鼓,它不属于五音—宫商角徵羽,它不属于五音,可是做音乐的时候没有鼓,它就没有那么和谐。水,它不属于五种颜色,青黄赤黑白这是五色,水不算五色,可是你画画的时候没有水的调和,它那个颜色没有那么鲜明,是吧?你看这个比喻很有意思。老师不属于五服,这个五服就是人他的亲疏关系不同,服丧的时间不同。父母去世了叫“斩衰”,服丧三年。祖父母去世了叫“齐衰”,服丧一年。因为亲疏不同,他有五个阶段,所以叫五服,到几个月的都有。那老师不属于这五种亲疏关系,可是这五种亲疏关系,离开了老师的教导,他就不懂得亲爱。所以“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老师不教他伦理道德,人与人就没有,纵使至亲都没有办法和睦相处、互相亲爱。从这里我们就看得出来,这个比喻老师不属于亲属关系,可是这整个家庭跟社会的安定,都要靠老师的教导。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