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佛家「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要先持戒,你持戒的时候一言一行都不敢放纵自己的习气。甚至於大乘守心戒,起心动念都不可以犯戒律,基本的戒律五戒十善要守得了。我们现在看这戒律还是很重要,没有戒律,我们的言行跟念头都是纷乱的。比方你下床以前,提起仁慈心,希望自己这一天不要伤害到这些小生命。你做一天、做两天,你做一年仁慈的心就愈来愈提得起来,就要透过这些生活的行持,慢慢的你就定在这些存心、教诲。你念念都是仁慈,你就定在这个存心,仁慈心是正念,你念念都是正念,定到一定程度你就开智慧了。 包含我们吃饭「食存五观」,吃饭以前念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饭、菜能来,多少人的付出在里面,吃饭生起感恩心,惜福,不生贪婪。有这些礼跟戒来护持我们这颗心,才能复礼,常保恭敬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愈吃今天的饭真好吃,吃得好胀。吃饭也是办道,是提起感恩心,甚至提起惭愧心,为什么惭愧?「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想想今天道业都没有增长,还增长习气,真的有愧接受这一餐饭,生惭愧心。「防心离过,贪等为宗」,顺便提醒自己,贪是恶的根源,不能再增长这贪念。「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这饭是药,没有吃饭这身体没有办法维持。这也提醒我们其实人会饿就是有病,人最大的病是什么?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为了这个身体的执著,贪恋很多物质的东西,甚至有可能贪恋身体、贪恋物质,还去伤害别人那就又造罪业了。「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吃这个饭,借这个假身成就自己的真心、道业,是这样的心才把这饭吃下去。愈看这些礼跟戒,愈觉得我们现在不从这里下手,很难收摄自己的妄心。 所以在看到这个「克己复礼」,确实很重要,这里解释克己,就是「约身」,用这些礼教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己有一天真的调伏了自己的习气,都符合这些戒、礼,那这是德行真的有成就。正己可以化人,「天下归仁焉」,接触到我们的人,被我们的德行所感动。「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你的道德他非常尊崇、效法、学习。因为其实人都有本善,有很好的榜样,都还是会有向往、效法之心。 这个在历史当中,有一个典故是周文王的时代,刚好有两个国家是虞国跟芮国,两个国家在争土地,互不相让,争吵。这两个国君就想到,周文王很有德行,我们去找他评评理。古人也很有意思,他有争吵的时候,他还是要去找最有德行的人来评理。他们两国的国君走到周文王治理的地方,看到他们的农田,中间的走道特别宽。就是农民之间都是礼让,他不会去争田,所以走道特别宽,这第一个让他们触动。第二个因为要走到朝廷去,经过老百姓这些街道,又看到老百姓互相礼让很有规矩。接著到了朝廷看这些大臣们,也都是互相非常礼敬、谦退。他们这一路走下来,看到这些情景,周文王还没上殿,他们两个互相看一看:回家吧,不要问回家!觉得很丢脸,人家连老百姓都这么样礼让,我们还在这争得面红耳赤的,就回去不争了,土地让出来了,人有羞耻心,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这个事情传开来,四十几个国家,都归顺到周文王的国家底下,都愿意跟随他。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接著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论语》当中,也有一句话讲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个仁慈、仁爱大道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我们这一念心念念为人想,我就在仁道当中,这是我能够掌握的。所以《孟子》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因为能不能成圣贤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别人决定的,只要我们能放下习气、放下执著、放下分别,甚至放下起心动念,我们就可以恢复到明德,跟我们的真心,这不是求别人,都是自己的事。孔子讲「子绝四」,孔子杜绝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就是不起心动念;毋必就是一定要怎么样,我才怎么样,就是分别一定要怎么样才可以做,一定要外在条件满足我怎么样,我才能够做;毋固这就是固执、执著;毋我,我就是自私自利。夫子都是把这些把它放下,他恢复他的明德。这里讲到的,夫子讲「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里注解,「行善在己,不在人」,其实圣教最重要的还是放下的功夫,我们肯不肯放下?肯放下,我们的明德,我们的智慧、德能的大用就可以恢复了。 当然这个话是对颜回讲,颜回是真想办道,真肯放下。接著您看,他怎么问,『请问其目』,从哪里下手?从哪些地方去实践?我们有时候,比方在探讨学问,人家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可能就:你讲得很有道理。我们会不会再问那从哪里做起?我们都说哦,可能回去也不知道从哪里做起,所以学问、学问主动问,而且要问怎么具体去做。颜回也在给我们表演,师长也给我们表演,章嘉大师告诉他,「看得破、放得下」,那是圣教最关键的六个字。看得破是明理,放得下是真干,解行相应。师长接著说从哪里下手?您看不就是一样吗?「请问其目」。章嘉大师说布施,先懂得布施自己的金钱、体力,其实这个下手处好,才能慢慢把我们的自私自利给放下。 接著孔子讲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不可以看,这个真的是善护自己的真心,不要再被污染,这个心念时时保持在正念当中。所以《弟子规》当中很多的,「非圣书,屏勿视」、「斗闹场,绝勿近」,这就是「非礼勿视」,善护自己的道业;非礼的不要看,非礼的不要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违背自己恭敬心的话不要讲,那就不要妄语、不要两舌、不要绮语、不要恶口了;「非礼勿动」,不合礼的这些心意、念头都不可以动了。其实这一段教诲,就是善护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这里是礼教,在佛家其实守身口意三业就是持戒。这样子我们的心才不染著,心清净才能生智慧,生清净了再提升能平等,清净、平等了最后就契入大觉,恢复明德、真心。所以这都是要从「克己复礼」来下功夫。 我们今天谈到这一句,我们也是高度警觉,所看、所听、所讲,还有起心动念,都要符合礼教、符合经教才行。师长说他都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感觉这个都是挺重要的下手处,不然心随时都被这些境界牵著鼻子走了。像现在很多网路,那不能看的东西太多了,那一看清净心就没有了。所以不能好奇,那一看没有进去的,一点进去可能这些境缘就污染了。现在还要练一个功夫,视而不见,就是它有一个影像出来,你只要不集中注意力看它,你就不会受它影响,你就看你要看的东西就好了。它出一个东西,你现在变成只看到什么?只看到它右上角的那个叉叉,是可以练的,然后就赶快移过去关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虽然有很多污染,你只要不去看,你只要专注力不在那里,你就不会被影响、不会被污染。还是看自己下的决心,不然又把责任统统推到境界上面去。所以我现在在练,走过游泳池视而不见,什么都没看见,因为你的整个专注力,你不集中都没有看到,然后心里想:他们都是圣贤人、他们都是圣贤人。这样子随时都是祝福每一个人都可以恢复明德,这样就对了。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