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四十七集)(2)

人心都有仁慈了,家庭、社会才会安定,人心没有仁慈,都是自私自利了天下大乱,所以『仁以为己任』,太重要了。世界的治乱就在有没有仁慈心?一个国家是这样,之前我们举到,《孟子》讲「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

  人心都有仁慈了,家庭、社会才会安定,人心没有仁慈,都是自私自利了天下大乱,所以『仁以为己任』,太重要了。世界的治乱就在有没有仁慈心?一个国家是这样,之前我们举到,《孟子》讲「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而我们这几代受到功利主义影响太大,自私自利的心念太强,所以现在家庭冲突,人与人冲突,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竞争、斗争、战争,发展很快速的。人学不好一日就学到了,学好、学孝、学道德可能还要很多年的薰习。现在教导大众因果教育很重要,因为教因果他知道恶有恶报,他不敢作恶,他马上有敬畏心;教伦理道德是培养他的羞耻心,耻於作恶,他得要有一段时间的薰习。所以现在能够抓住一些机会,在大众可以接受的一种范围之内,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彰显出来。

  我们看第七册,「孟子见梁惠王」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弘扬仁德、弘扬仁爱大道,他不为人想就自私自利了。我们看第七册九百五十一页,「孟子见梁惠王」这一段,诸位学长这一段我们背起来。「孟子见於梁惠王,王曰」,梁惠王一见到孟子马上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是称呼孟子,老人家你走了这么远的路,不远千里来到我们国家,是不是要带什么利益给我们国家?我们看接著孟子讲,「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何必只是重视这利益?「亦曰仁义而已矣」,还有更重要的,仁义要注重。从这个对话,我们能不能体会到孟子的苦口婆心?抓住一切机会导正一个君王错误的观念,君王正确了,得利的是千万的百姓。也看到孟子的道义,跟一切人有缘,都希望成就他的道德,这个法布施做得是淋漓尽致了。注解里面讲,「王何必以利为名乎」,名就是指名贵,就是重视。君王最重视的就是利益,这样是不妥当的。所以「亦唯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耳」,最重视的应该是仁义。

  在《贞观政要》里面,唐太宗在贞观四年,房玄龄给太宗报告,我们现在的盔甲、兵器超过隋朝时代,更完备了。太宗说到了,这些防卫武器,保卫国家是需要的,真正要安定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还是仁义。我们君臣能够真正一心为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最重要的武备,我的整个维护国家安定最重要的装备还是仁义。太宗也讲到,隋炀帝那个时候武器这么多不还是亡国了吗?他的财产那么多不还是亡国了吗?

  「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这就在洞察机先把利益看作是人生最重要的,这个人的人生、这个社会不祥的预兆就出来,祸患就要来了。我们接著看,祸患在哪里?「王曰何以利吾国」,这个对人心的发展观察得非常细微,假如国君讲怎么样利益我的国家?「大夫曰何以利吾家」,这些国家的重要干部,他就想怎么样利益我的家族?「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些读书人跟一般的老百姓,每天只想著怎么利益我自己?「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高位者到平民百姓,全部只想著怎么样谋自己的私利,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为什么?万乘之国,这个国家有一万台车马,但是他的那些大夫每天都要谋私利,所以篡位的就是千乘之家。大夫都谋利,他底下的这些士人也要谋私利,推翻他的不就是他底下的士人,整个国家社会就没有安定的时候了。而我们现在再看到这一句,上下交征利,不是国危矣,现在是家危矣,父子也在争利,一起走上法院就为了钱,兄弟争遗产那这个家危矣。所以教化人心首先仁义重要了。

  接著孟子分析,「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这个人只要仁慈了,他不可能会遗弃他的父母,这不可能发生的。「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重视道义的臣子会怠慢、忽视他的君王,会忽视他的领导的,不可能,因为他有义。梁惠王听完,「寡人愿安承教」,他说我一定照你的教诲去做。这是我们从孟子的分析当中,看到了这个社会现在最重要的,要转自私自利能为人著想,就能化解这个时代的危机。当然要首先从为父母著想开始,所以弘扬孝道当务之急。接著讲到: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个重大的责任,一直承担到死才停止,所以是活一天就做一天,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息。其实孔子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不亦远乎』,就这个责任是非常长远,是一生的,在佛家是生生世世都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个胸怀就更令人佩服。我们看到曾子这段话,为什么曾子能够传道,都是来自於他任重道远的胸怀。我们相信,我们在这个大时代,也有这样的一种担当,一定得祖先、圣贤冥冥当中的护佑。

  我们接著看九十三句,我们一起先把这经文念一下: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

  这句是在第九册,《申鉴》这本书上拣选出来的。我们看到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去实践奉行的,就是这『恕』字。在《论语》当中,弟子也有问孔子,有哪一句教诲可以终身奉行的?夫子也是讲到这「恕」字。恕能够推己及人,能够感同身受。「忠恕违道不远」,人能时时设身处地,而且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人,他就慢慢契入仁爱的境界。恕当中也有包含设身处地宽恕、包容,不苛刻、不计较。刘素云老师有提到,跟师长学习广大的胸怀,刘老师说的,师父有讲到,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恨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这就是宽恕的胸怀。二、三代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了,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很可怜,还要去指责任何人就变得苛刻。「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甚至於你看他堕落,比他还著急,因为我们是有读过经的人,知道性本善,知道他有明德,糟蹋成这样,怜悯他,不会去跟他对立,不会去看他过失。

  我们看这感同身受,在夫子的弟子当中,有个弟子表演得非常好。在第二册二百四十三页,我们看这一篇《孔子家语》的文章。「季羔」就是指高柴,「为卫士师」,他在卫国做监狱里面的官员。「刖人之足」,他曾经因为罪犯犯的罪重,曾经刖掉犯人的足,就是把他的膝盖以下切掉有这样的刑罚。「俄而卫有乱」,过了没多久卫国刚好有动乱,「季羔逃之」,整个卫国内乱,高柴刚好要离开的时候,「刖者守门焉」,刚好那是被他判切掉脚的罪犯守门。「谓季羔曰」,他对著高柴讲到,「彼有缺」,墙这里有一个缺口,你从这里爬出去,可能就可以逃走了。「季羔曰:君子不逾」,君子的行持不能乱爬墙,当然季羔在看到这一个人应该心里会一惊,因为他曾经给他判了很重的罪,可是这个人还想方法要帮他逃走。我们想一下,我们遇到生死危难的时候,还会不会记住孔子的教诲?他的学生高柴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还不敢违背老师的教诲,这不简单!他觉得依老师的教诲做,比他的命还重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