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来看「尚道」的下一句,第七十七句在《群书治要360》,看大家的反应不大对劲,赶紧要找自己的问题,而这一句是在第六册七百九十一页。我们现在有三百六十句,假如原文有注解,我们再看。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治国之道,我们看经文: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这一段读完,大家知道治天下不是容易事了,这是有真实的德行跟真实的智慧才行。我们看到『文王』非常恭敬的请教『太公』,姜太公先生如何才能够治理天下。我们之前也有讲到,也是文王请教姜太公,怎么样才能是一个好的君主,太公当时候强调,能够让老百姓生活无忧才是好的君主。当时文王说,说得太好了。接著太公补了一句,「宿善不祥」,你听到好的教诲要马上去做,等著以后做不是很吉祥。文王听完,赶紧放这些仓库的粮食,来接济很需要的老百姓。这是我们之前有讲到的一个例子,所以文王是从善如流,好的教诲马上去做。 我们回想这个故事,我们现在《群书治要》三百六十句,也讲到七十七句,我们听了哪一句之后马上就去做?宿善不祥,学了以后不去做,这不是很吉祥。为什么?「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七十七句我们不好好自己来做,就会变成我们看别人过失的武器了。因为真去做了才知道不容易,调伏习气很难,愈体会就愈不会苛求於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真的自己没有那些习气了,才能够去要求别人改正。比方我们现在说,他实在是太傲慢了。其实我们讲这句话,我们傲不傲慢?看别人很容易,看自己真难。而且我们已经习惯先看别人,而不是看自己,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我们圣教是内学,首先这些理一定要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来落实,决定不能拿著道理去要求别人,除非自己真正做到。而真正做到的时候,人自然对人厚道,因为他体会过了,他知道改过是不容易的事情,得要下真功夫才行。所以做到的人一定厚道,不苛求於人;还会苛求於人,铁定还没做到,这个理我们可以从自身再去体会看看。所以古圣先贤有一句名言,也是立身处世的原理原则,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有君子圣贤的心境,他自然时时可以提起这个态度。我们学习这些经句,也希望能够在我们的修身、在我们的齐家,在和睦、在团结我们团队,可以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这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首先是调我们这颗心,确实都离不开正心,离不开调心。 我们看太公虽在谈治天下的学问,但谈出来都是一个人心性修养是关键。我们看到第一句讲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大」主要是指度量,他的度量大到足以涵盖天下,这个起心动念能为天下著想,天下人的过失他都能够包容。尤其这个时代,《三字经》当中有一句话提到,「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学记》讲「人不学,不知道」。所以人要明道义必须透过学习经典,而不是只有学习,学习假如是学知识,那他的德行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提升。而且学知识学多了,他学历高,他觉得自己了不起,一觉得自己了不起,那他的道德就在往下降。所以真实的学问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在自己的心地当中下功夫,来把习气去掉。 所以我们看到,《三字经》跟《礼记》这段话,「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能背出来它是一句知识,而这句话给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什么样的指导?我读了这句话,我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只要用心去感受这句话,自己的心就开始变化。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假如不学经典,他是不知道怎么做人的。从我们自己自身来讲,怎么为人子、怎么为人父,我们学过多少经典的道理,怎么为人夫、怎么为人妻。我们假如觉得这两句经句,非常有道理,我们真的体会到,我们认真努力的学习就不用人家催了。我们想不想当一个不懂道义的人,不懂是非善恶的人?我们不想。所以怎么让自己能懂道义?赶紧学习经教,这就是人不学不知道给我们的启示了。所以我们学习,假如还要人家去催促,那代表这句话我们没有体悟到,我们还不觉得对这些道义、这些道理不了解,这是对自身来讲。因为人知不足,他就会赶紧去努力、去提升。 而这句话对於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也是很好的启示,因为现在的人,甚至包含上一辈的人,这二、三代人对於我们传统的经典,涉猎深入都有限,他没有好好学过他不懂叫正常。「先人不善」,这二、三代人没有学,他没有传下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告诉他,要不要怪他?「殊无怪也」。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这两句我们领纳在心上了,对人不会去指责,他不懂。反而包容他,进而帮助他怎么能够懂得这些宝贵的道理,这是我们用心领受每个经句,对自己的心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假如我们学了之后,对人的一种包容反而降低,那是学知识不是学智慧。 我们看《三字经》另外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六个字,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你假如用脑子去记,它只是个知识,有时候它只是拿出来卖弄而已。可是这句话假如入心,第一个对自己的帮助太大了,我自己有本善,我自己有明德,我决定要信任我自己,我要成就我自己,要恢复我的性德,任何境界来了绝不怀疑自己,愈挫愈勇。这句话给我们多大的能量!诸位学长有没有经验,遇到一个境界,也知道这念头不对,就不知道要找哪句话赶紧来转当下的情绪,有没有这个情况?赶快赶快,现在要拿哪一句出来把它调伏掉。有时候太多句反而临时不知道拿哪一句,这一句不错,「人之初,性本善」,你不怀疑自己了。 当别人有恶劣的行为,你想到这一句他还是有本善的,因为「苟不教,性乃迁」,他好可惜,怎么可以跟他计较?要包容他,进而我修忍辱做个好榜样,让他对圣教有信心。一次、两次、三次,我以德服人,到时候他佩服了、感动了,他会来调查,现在这个时代,怎么还有这么有修养的同事,查查他的底细怎么样。结果一了解,原来是学中华文化的,是学《弟子规》的,还是学唐太宗皇帝那时候编的《群书治要》,那你就是《群书治要》的好招牌。这一部书对现代的家庭、企业,甚至国家的建设,是一本宝典。可是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宝典如何让人家相信,愿意学?这个人、家庭、团体都要有学《群书治要》的榜样出来,才能给人家起这个信心。我们在修学的过程,情绪、习气起现前是非常正常的,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用这些理智的教诲来调伏我们的情执,以理折情,慢慢的这些理智的教诲随时都可以提得起来,习气就可以伏得住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