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三十四集)(3)

自己真的接受教育,肯放下分别执著自己就觉悟,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我们有时候有志向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好事,但教育别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我们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跟四维八德相应?这样我们才能身教

  自己真的接受教育,肯放下分别执著自己就觉悟,自觉才能觉他,自度才能度人。我们有时候有志向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好事,但教育别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我们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跟四维八德相应?这样我们才能身教。教育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我们一言一行都流露四维八德,孩子随时在受益。所以一个孩子他德行的根,三岁以前扎根,因为父母长辈都做给他看,他的根深蒂固。身教,以前的长者都有这个认知,在孩子面前,不合性德的言行不能做、不能说;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警觉性,其实是没有慈悲。为人长辈、为人父母止於慈,就是念念给他做好榜样,为他著想。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有这种使命,念念给他做好榜样是整个进步的动力,断烦恼的力量就出来,叫愿力大过自己的习性。每个人只要这分愿心提起来,当下都可以做得到!

  你看胡小林老师还没遇到师长以前,他也是在社会当中染污。当然胡老师小时候本性很好,你看他父母那时候遭那么大的难,他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父母。社会是染缸,我们染了,不能让孩子再染,我们有使命端正社会风俗!学圣教就是能自觉,又能觉悟他人,利益社会大众,这叫学圣教。「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要从教学,教学人才会觉悟,人心才会转,问题才会解决。所以圣贤人这些道理都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第一位。父母觉悟了,把家教摆在第一位;团体企业觉悟了,把教育好员工的德行摆在第一位;国家领导人觉悟,把教育老百姓摆在第一位;你真正觉悟,这一生把自觉觉他摆在第一位。所以我们依著古圣先贤这些教诲,来修正自己的错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一言一行念头都要修正。接著讲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这刚刚我们讲到,『修道之谓教』,这个教育是圣学,是像《大学》里面开头讲的,「止於至善,欲明明德於天下」,要发这个心,叫「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习的次第首先要发愿,儒道释都是这样。接著下手处是格物,下手处「烦恼无尽誓愿断」,发愿接著要真干,对自己的习气赶尽杀绝。但是你不发心,你的动力不够,每天悠悠放任,「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你真正爱你的孩子:我不赶快提升德行,每天给孩子坏的榜样不行,真爱孩子的母亲每天都有大的提升。我们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提醒我们,提醒弟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修行是为了天下苍生,君子儒;不是为了自己学一学,自在轻安而已。心量要大,心量愈大得到圣贤的庇荫愈强,这是成正比的。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你愈听你父母的话,你父母的智慧跟人生经历,就愈能帮助你是不是这样?对!同理可证,你的心量愈大至诚恭敬,你领受圣贤的智慧跟他的护佑就愈强。

  你看胡小林老师把祖国的正法弘传放在心上,二00七年胡老师第一次到马来西亚,他讲的话我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他当下对前来的华人们讲到,希望你们都把中华文化的宝能多多带到祖国去。那不是心系祖国的苍生吗?他是师父最好的学生,他有大心量、他有恭敬,老人家讲的话他句句依教去做。受益的大小不是圣贤决定,不是师长决定,是我们决定的。所以这些道理都想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然看到好榜样,「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学贵立志、发大愿,学贵力行,从最难的习气下手,从每一言一行当中善观己心下手。念头不对马上转过来,意念都懂得转了,就不可能有错误的言行。因为言行是意念延续出来的动作,意念都守好,不可能有恶言恶行,一个人连坏的念头起来就马上止掉,哪有坏的言语!真用功的人从起心动念处修。

  你看这里讲到的,起心动念修时时要警觉,『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很短的时间,都要有警觉性。一念不正就造孽,一念不正就妄念相续不断,止都止不住了。我们有经验,自己有经验,有时候念经典念著念著出去了,回来好像几秒钟都过去了。甚至於一念不觉,今天这个同仁给别人倒水,没给我们倒水,不行了:我以前对他多好,他今天给我忘了,他真是太过分了,想了三个月还在想。不可须臾离也,这个妄念想了这么久,那真是糟蹋自己的性德,不自爱,所以人起烦恼就是在自我糟蹋,伤害我们的性德,障碍我们的性德。所以真正自爱的人,念头不对马上转过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太上感应篇》也告诉我们,「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一发觉不对,赶紧转正念,让心保持在纯净纯善。

  可离非道也。】

  我们一离道这个心没有依照性德,没有依照经典,就被妄心做主,习气当道,就在造孽,就不是在修道的状态。所以修道其实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觉照能力,达到念头一错马上知道,境界就愈来愈提升。所以愈能洞察到自己的习气,洞达到分别执著愈肯放下,就愈进步了。真正修道、真正功夫不是修多久,也不是背多少经典,功夫都在放下。我们这么多年学过来,问问自己,哪个习性放下了?哪个习性愈来愈淡了?假如没有,还没有在修道,还是知识,还是记一些经典而已。要警觉!假如没有功夫,这无常一来,一口气不来去哪里?所以要戒慎恐惧,要有把握,临终的时候是清醒的,明明白白的不得老年痴呆症,临终不生病、不迷糊,昏迷就麻烦了。可是大家想一想,现在十个人临终,几个不迷糊?

  以前的人善良,心智清净,睡著睡著走了,甚至於跟子孙都先讲好,我哪一天要走了,你们来送送我多好!人生最大的福临终不生病,脑子清楚,要积这个福。现在比吃得多好、穿得多好那叫痴福,享到最后你就没福。你看孔子他们把福留给谁?留给我们这些弟子,让我们以后办道有福,才不至於没地方住。你看那圣贤人的慈悲,把积的这些无量福报让我们后世的弟子去享,享的时候不能贪著,要感恩、要精进。师长也是,我们今天没有师父的威德,我们能这么安定的在这里一起共学!很多人连个地方都没有是吧?有地方了,没多久因缘又变了又没地方。这真的我们都在享师长、享祖先圣贤人的福报,几个人懂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真懂,那个德行就不断增长。为什么?报恩的人勇猛,报恩的人愿力愈来愈强,报恩的人念念不忘父母、师长、祖师之恩德,他念念都在报恩当中,邪念就污染不上去。所以这里也提醒我们,修道要念念保持正念,因戒得定,因定就开智慧,最后就恢复性德。从现在开始我们懂得自爱,也懂得爱人。

  接著我们看下一句,在第一册第一页倒数第七行。经文当中讲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