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好。我们接著看,「明主者有三惧」,再有一惧是: 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听到天下人最好的意见,可以利益国家人民的,听了以后深怕自己糟蹋了这么好的建议,而自己没有去实行。所以这是爱民的心,这也是对於身边的因缘能够珍惜、能够感激,这人也是惜缘。我们冷静想想,人生过程当中,贵人给我们讲的话,我们还记得吗?假如记不了几句,那也是对不起这些贵人给我们的叮咛跟爱护,所以能知缘惜缘不容易。更能知恩感恩,那就更可贵!太宗皇帝在这一点上很可贵,对於别人的劝谏,他非常珍惜。而且常常好的奏摺,像魏徵劝了他十个重点,魏徵常常拿十圆满,不是「谏太宗十思疏」而已。 还有「十渐不克终疏」,就提醒太宗皇帝,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就十个重点提醒太宗,有十个方面,天子你已经都不一样,不能够保持好的心态,甚至是一百八十度在堕落!这提醒他。而太宗皇帝看完这十条渐不克终,回覆给魏徵:我假如不照做,我哪有颜面见到你!这个话很可贵,他是天子,但是您看他这个态度是非常尊重,魏徵给他的教诲、给他的提醒,以老师、以朋友的态度对待魏徵。然后把这一篇文章贴在他住的房子的屏风上,随时看、随时提醒自己。坦白讲太宗皇帝有自知之明,一直看印象才会深,有时候也觉得这些教诲很好,但遇到事情提不起来。怎么能不断的提起来?还要透过长期薰修,一直读经、一直听经到入心了,随时随地都能提起来观照自己,这一句经句就真的受用、真的内化了。学问贵在变化气质,那一句教诲一入心,就跟你的灵魂分不开了。 这里有提到贞观初年,就贞观元年,太宗对大臣萧禹说到,我从小就很喜欢射弓箭,而且自己觉得好像这弓箭的道理、奥妙,我应该是很清楚。最近我得到良弓十支,然后我把这十支良弓拿给工匠,就是专门做弓箭的工匠看,工匠说皇上,你这十支弓都不好。他吓一跳,他问说为什么?这工匠说,这个做弓的木头它的木心不正,所以它所有的条纹、条理都歪了,不是良弓,因为它的条理歪了,所以射箭不会很直。唐太宗听完感悟什么?他说我从小就拉弓,南征北讨平定天下,觉得自己很懂弓,其实还是不怎么懂。而且我觉得很懂的东西我还不怎么懂,我当皇帝才没多久,根本对治理天下的道理都很浅。所以我对治理天下懂的这些东西,还比不上对弓懂的,弓事实上已经很不懂了,那我治天下真的是还差得太远。所以他下令在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驻在中书省。每天夜里调这些官员,来了解整个京城里面政治的状况,边了解然后边去修正,边去深入这些治国的道理经教,一定要搞清楚百姓的利害,整个政治教化的效果怎么样。所以太宗皇帝很认真,每天都了解整个民情,他是真正要想把政治办好。当然很重要的,这些五品以上的官员来,他都是搬椅子恭恭敬敬赐坐给他们。「闻天下至言」,天下这些最重要的言论是什么?了解民生疾苦这个最重要,对他来讲他最需要很清楚了解,才能进一步做好政治措施,利益人民。 我们刚刚读的这一段,旁边有一个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千一百三十页第九册。这一句还没讲完你们都收起来了,我知道你们已经放在心上,「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我们看到,「明主者有三惧,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得意而恐骄」,『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有这样的态度,道德学问一定增长。我们从自身来反思,我今天处在哪个位置,决定不谋名闻利养,决定敦伦尽分,做这个位置、行业的好榜样,就「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得意而恐骄」,在我的工作职位上尽心尽力,当然也会得到很多肯定、赞叹,但是不骄傲,为什么?应该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在我们人生工作的因缘当中,一定会遇到很多贵人,我们也要珍惜他们的提醒教诲,不糟蹋。或者是经典的教诲,我们好好的落实在工作处世待人当中。「闻天下之至言,恐不能行」,我们以这个心境来领受师长的教诲,每一句「如贫得宝」,珍惜它,像久旱逢甘霖那样的欢喜珍惜,然后一听了,提醒自己要落实、要真干,恐不能行。说到这里了我们马上回光返照,师长教诲的哪一句完全做到了?我们自己想,这个别人帮不了。每一句经句都是在提升我们的心性,都要回归到这个心态下功夫。 而接下来这个故事,完全彰显了刚刚这一句经文。我们看旁边这个故事,大家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我们《古文读本》跟大家一起交流过,我们再复习一遍。师经在鼓琴,他是乐师,在弹著古琴,魏文侯听了很欢喜顺便起舞,跟著音乐跳舞,而且诗兴大发,赋了一首诗就讲话了,「使我言而无见违」,这个意思就是他边唱著,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我讲的话没有人敢违背、我讲的话没有人敢违背,自己在那里唱著。他正唱著高兴的时候,乐师师经抱著他的琴,因为乐师是自己把眼睛弄瞎,他要全神贯注用耳朵听,他的音乐造诣会更提升,而音乐又能移风易俗,古人很可贵,瞎了自己的眼晴去利益老百姓。所以他听著魏文侯这么讲,因为他看不到,他就听魏王的声音,他抱著琴整个人就扑过去撞魏王。当然应该眼睛看不到的人撞眼睛看得到的人,这个魏王还是有闪过去,结果没有撞到魏文侯。 可是因为突如其来魏王也没准备好,他一闪自己也整个倒在地上,自己戴的帽子都撞到地上。因为君王的帽子,前面都有一串一串的玉珠就是中旒,称为中旒,就撞坏了,那个珠子都掉在地上。魏文侯被这么突如其来一撞很生气,马上对著左右的人讲,撞国君该当何罪?马上回应「罪当烹」,就是这个人要把他活活煮死。马上行动,就把乐师架起来,带著师经才走下楼梯一步,师经说国君,我都要死了,可不可以听我一言我再死?好,你都要死了你说吧。师经他说,过去尧帝、舜帝当国君的时候,就恐人家都顺著他,没有把他不对的提出来,违逆他的意思直接给他直谏、劝谏,都恐别人不直接违逆他错误的意思,这是尧舜之所以为尧舜。而桀纣这样的暴君,他们当君王的时候,就是怕人家违背他的话,全部都得听他的才行。所以刚刚我听到那一段话,好像是这暴君夏桀、商纣在讲话,我是要撞夏桀跟商纣,我不是要撞国君你! 以前的君王毕竟读过圣贤书,这么一听人家讲得都没错:好,把他放了,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您看马上讲马上接受,然后还有把这个撞坏的古琴放在城墙上,让国人都看到我的过失。我这个帽子坏了不要补,照样戴,我每天看著它坏掉,我就知道我的错在哪里,我就会引以为戒。您看「闻天下之至言恐不能行,得意而恐骄」,师经给他最大的提醒,就是你当君王当得不知天高地厚了,唯我独尊不行的!又劝他,他真的恐不闻其过,听了马上接受,所以这个事例也很精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