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当下马上想到,春秋那个时候的例子,当然结果是唐太宗也说,好了,算了。你没有忤逆他的意思,可是同时用一个故事、一个历史,把他的正念提起来,那他的愤怒不就没有了吗?所以您看我们现在要去劝一个人,可不可以马上很善巧讲个故事给他听?又马上让他能接受,这个都是要透过我们积累学问才行。所以要帮一个人不容易,你要冷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阅历。所以古人读经典通达事理,读历史鉴往知来,见识非常丰富,所以这里提到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我们大家学个几个月之后,彼此可以互相切磋,比方说这个礼拜来了,早到二十分钟,就把你这个礼拜遇到的一件事,跟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你看这一件事,应该依《群书治要》的内容哪里来办,会比较好。那是很好,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从你们的眼睛感觉,你们好像不相信自己可以办到。学一个东西首先要有信心,真的,大家这么用心去深入,这么去切磋,真的可以办得到。 「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传之将来相信可以,贻就是留给子孙,留给世代的子孙来谋划他们的人生,因为他们可以借鉴这些圣贤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一句话要背,「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而且进一步「引而申之」,把这些学到的经史子的教诲,再把它延伸开到处世待人的方方面面,可以「触类而长」,所谓触类旁通,这个也符合孔子教学的精神,要举一可以反三。今天我们谈的是一个国君治国的例子,而事实上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以这个理一定可以用在我们的齐家上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可以反观到我们自身的修养上面,来体会、来领受,那这就能触类而长。可能一悟一切生活方方面面,你都能够感悟到,我们东方的教育特别重视悟性的提升,它不是知识的灌输而已。 「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这句话是《诗经》的精神,因为《诗经》里面很多的内容,都是采集了当时各国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往往是反映民心,往往是在提醒当政者有哪些政治的得失。我们以前好像记忆当中,看电影,演到校园的电影,学生都给老师取绰号,有没有?当然从一个角度看,会觉得学生这样不够尊重老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往往学生在取绰号,也是把他们对老师的感受怎么样?讲出来。假如我们是带班的老师,听到学生给我们取绰号要不要生气?他也是一种心情的抒发。当然慢慢的要引导他尊重老师,可是有时候人情绪出来,你不要马上去训诫、去压,他不见得能接受。反而这个时候我们能反思、能调整,可能更能以德行感化学生,闻之者足以自戒。不只是一个班级,甚至於在一个团体里面,你是团体的领导,底下的人对你有些看法,他也是抒发他的情绪,我们度量要大,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我们在上位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几个人愿意听实话、愿意听人家的内心话?除非我们能放下这个面子,真正很有度量,能接受别人的劝,不然有些实话听不到。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这些话,对於我们有福报成为一个团体领导者,要相当引以为戒,时时提起来。一个团体的领导都是因缘聚会,整个团体的人,都是对我们有一分信任来到这个因缘,我们应该珍惜,也要对得起这分缘分,德行广大才能感召人愿意来。所以我们接触到很多团体领导者,在面对团体所产生的一些情况,当下他就发脾气,这个德不广,度量也太小,当下已经不符合古圣先贤的教诲。古圣先王留给我们领导者一个最重要的教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他身为一个国君天子,所有人的过失,他都有责任。像尧帝、舜帝他们觉得,人民有问题,他没有尽到教他们的责任,这是德行,这也是理智。团体里有情况了,领导者首先发脾气指责,「各相责,天翻地覆」,他本身就已经不在理智当中,怎么去启发别人的智慧?那就更不可能。 今天团体里留不住人,一个领导者要非常的反思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人与人当中,他都是自然的感召,他不是勉强的。人家跟我们相处很欢喜,自然就感召人来了;人家觉得在我们的团体当中,增长智慧,很愉快,很好的成长,人家就欢欢喜喜主动来,不用拉、也不用叫,都是感应。人生所有人与人的缘分,都离不开感应两个字,「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都明白这个交感的道理。当我们留不住人的时候,一个领导者决定不能够指责别人。领导者指责别人,那是在福报当中,心性不断在堕落。没有福报还当不到领导,所以有福却堕落,那是很冤枉。量不宏不能使人安,要有度量才能让人家跟我们相处,安心、安稳、安乐。 你看我们读到这一句话,「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太宗皇帝做得淋漓尽致。《书经》的精神,老百姓、臣民的心声,你要好好的去听,修正自己。太宗皇帝不只听,他还主动的引导臣子来劝他,千古一帝不简单。我们自己当下,从太宗的这个态度,我们说触类而长,回到我们自身,现在有个亲戚亲人、身边的人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请问大家听完这句话,当下的心情如何?砰砰、砰砰、砰砰,有没有跳得比平常厉害?奇怪了就跟你讲件事、提个意见,为什么你心跳加速?心跳加速是结果,请问原因在哪里?面子上来了才会心跳加速。有没有你太太跟你说,我给你提个意见。然后你马上露出灿烂的微笑:赶紧说、赶紧说,这样我才能进步。有没有人是这样的?受小弟一拜,你的修养不简单,太宗皇帝的精神你学到了。太宗皇帝也是以尧舜为榜样,我们之后《群书治要》里面,都有提到尧帝、舜王,当时候在文武百官面前都是这样:你们现在要当面把我的问题讲出来,可不要走出这个门才讲。都是以天下为念,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错。 太宗那个时候臣子给他劝谏,没有压力,很主动给他提意见。有一次有个臣子提了一些意见,太宗点点头,后来那个人出去了。旁边有个近臣听了实在受不了:皇上,刚刚他给你提的,统统是不对的,你怎么都没有制止他?都是不对的,不是指对。有时候人家给我们指对的,我们还不高兴,面子拉不下来。所以人要修身,不把这面子卖掉还真不行,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请问大家要卖多少?我怕我带的钱不够。其实应该是讲谁肯撕下我们的面子,你还得给他钱,不是,你还得感谢他、感恩他。现在谁肯讲我们?除了父母、除了师长。人现在怕得罪人,人家犯不得跟你过不去。所以真肯讲我们那是道义之交,「善相劝,德皆建」,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样的朋友是正直。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很好面子,讲这段也是不断的提醒自己,下一次真的听到人家劝,能够不心跳加速,能够真的是和颜悦色的接受,不然蹉跎了自己太多的时光,心性不只没有提升还堕落。人生最可悲的,是被自己给出卖了,没有比这更可悲的。所以人真的时时劝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才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