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四集)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正式进入这三百六十句的学习,首先从「君道」这个重要的纲: 

  我们看到君道,君指国君,延伸开来,指领导者都称为君。所以家庭有没有君?家族有没有君?我们看到《易经》的家人卦里面直接指出来,「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一个家庭里面威严的君就是父母,一个家庭它要有带头的人,而且他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这些后代,恩威并施。一个家庭里面没有威严的父母,尤其是父严母慈,父亲没有威严,这孩子习性就不容易伏得住,他会造次,他会没有规矩。我们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回想,只要父亲坐在那里,我们都不敢乱来,稍有一些不是很妥当的动作出现了,只要爸爸眼睛一转,马上就收敛了。父严这个父就是君,以前是大家族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地位的,一家族之长那也是君。所以一个人他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其实从家庭就培养起来,从整个大家族就是这个态度。问题现在大家族少了,几乎看不到,三、四口人住在一起,那种大家族团结,人与人的相处,那种规矩、智慧,有时候小孩就不一定学得到。包含孝道就很难学,爷爷奶奶不在身边,假如父母还宠爱,他就更学不到,怎么去尊重长者、怎么去顺从长者他就更学不到。孝悌学不到他做人的根就没有了。 

  所以整个古文化它深远的价值,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才能再传下去。有时候想想外国人研究得比我们还清楚,我们那时候到剑桥大学去看到汉学院博士班的,用《孟子》写论文、用王维写论文,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我还没他标准,坐在底下都有点惭愧。而且欧洲的科学家,在二次大战前夕就有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唯一只存中国这个古文明,到底是什么道理?他们深入研究发现,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出孝子贤孙,才能出国家的忠臣,这个逻辑一推就明白了,所以教育最重要。而且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的教育,是从怀孕胎教就开始做了,到三岁以前的养正教育。那整个怀孕,十月怀胎到生下来那三年一千天,在母亲的行谊当中效法学习,他那个德行的根就扎下去。我们现在那个根忽略掉了,等到大了出问题就很麻烦,不容易解决。所以文化好的部分,我们自己要很清楚,然后由我们来慢慢的做对的事情,恢复这个好的传统,拨乱反正,显正破邪,从我们自己做起。很多人很可贵,学了以后,马上把公公婆婆接回来跟著一起住,这是有决心的人。成就事情没有决心、没有恒心是办不到的,真干才行。 

  所以这个君从家庭、家族,延伸到团体领导,都包含在君里面。而且我们老祖宗非常推崇的三个角色,是「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对家庭、对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以前在祖先牌位当中,还有供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乱,一定从君亲师这个问题开始乱,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这国家就乱。《孝经》告诉我们,「要君者无上」,不尊重君;「非圣人者无法」,不尊重至圣先师、不尊重圣贤;「非孝者无亲」,不尊重父母,「此大乱之道也」。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社会、家庭现象,二、三代人没有学传统文化,不好要求任何人,谁先学了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正己化人。现在不是君去要求臣,师去要求生,父去要求子,没法要求,他没有基础。应该是学的人、上位的人先做好,做好了自然德行就能感动他们,进而把他们的善根唤醒。 

  现在很多领导者说下属不好带,老师说学生不听话,父母说孩子不好教。这些声音不要再出来,因为抱怨对事没有帮助,而且愈抱怨愈只看谁做不好,都没提升自己。看谁不好,心里还有怨,心都被忿恨充满,都不在道中,还能去帮助得了谁?而且一生气、一埋怨火烧功德林,全烧完了。所以君亲师三个角色,而要把这三个角色都扮演好,也都要能够贯彻这三个精神,就能把角色扮演好。什么精神?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甚至於懂得知人善任这些态度,反求诸己的态度这君道。领导者又懂得落实亲的精神,他懂得君仁臣忠,像对待家人一样的爱护底下的人,这亲的精神。师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平常要讲可能孩子、学生、下属嫌罗嗦,刚好他遇到事情印象特别深,你一跟他讲,他终身不忘。所以师的角色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所以君道并不是说政治人物才要来学,我们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的老师,都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 

  我们看第一个是「修身」,修身当中第一个目,是《尚书》里面谈到,《夏书》的「五子之歌」,它内容里面讲到的: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 

  刚刚我们讲到,魏丞相的序文里面,有强调这一本书,它对於整个事情的本末始终、来龙去脉,搜集得很好。所以这一句经文,我们也回到那个时候的历史,它整个事件的发展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一句是在《群书治要》第一册三十页,应该是从二十九页最后一行开始。夏朝,我们应该复习一下历史朝代,尧、舜、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这整个历史朝代的顺序。而这太康是夏朝,我们读《群书治要》,很感谢魏丞相以及所有编撰的诸大臣,他们除了把原文编好,还加了注解,所以很容易读得懂。 

  我们看整个历史事件,「太康尸位以逸豫」,底下有讲到,太康就是大禹的孙子,就是启的儿子,大禹过来是启,这是启的儿子。有一句成语叫「尸位素餐」,好像这一句成语在马来西亚不常用,这个成语很常用,您看一翻第一个故事就有。尸位素餐意思,就是主要负责的工作,却不认真做,白领那个薪水,白吃国家的俸禄,就叫尸位素餐。所以这里用尸位了就代表他不负责任,虽然他处天子位,没有尽分。没有尽分而且以逸豫,逸豫,逸就是安逸、放逸,就是贪图玩乐不好好做天子。「灭厥德」,就他自己的德行愈来愈差,泯灭他的德行。「黎民咸贰」,贰就是贰心,心不跟天子在一起,而人民贰心天子要反省,一定是让老百姓太痛苦了才会这样。注解里面讲,「君丧其德,则众民皆二心也」,所以在五伦关系当中,不是要求对方应该对我怎么样,伦常不是要求的,伦常是自然感召。有要求了都是我们我执重,控制欲望重了,对人有要求;他仁慈了,就感召老百姓忠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