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看师长写的序文,讲到「学习的关键,端在诚敬二字」。而引到经典当中特别重视诚敬的态度,首先「《曲礼》曰:毋不敬」,毋就是没有,没有什么时候能不保持这恭敬的态度。所以《中庸》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个诚敬心一不见,当下就不是在修道的状态,就是随顺习气,都到邪道上去了。所以无时不刻都要保持恭敬。所以老祖宗的学问就是主敬存诚,诚敬的程度能愈高愈能保持,这是真实的修养。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真诚、恭敬?都要落实到生活细节。不然我们心很粗,大部分的时候是应付,是傲慢当道就很难提升。比方我们打开经书以前,感恩圣贤人的教诲再打开来看,把它养成习惯。包含每天梳洗完,可以给古圣先贤、给至圣先师行三跪九叩礼,这是培植自己恭敬的心。
甚至於写字,都恭恭敬敬去写每个字,《弟子规》上说的,「字不敬,心先病」。字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贝,字当中含有人生的智慧在里面。不能写字的时候都是很散乱心在写,这时候的恭敬就没有保持。包含写信给别人,有时候我们心粗,写信给人太潦草,对方拿起来一封信要猜七、八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这都是体现我们对人的恭敬不够。所以《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凡出言,信为先」,恭敬自己的言行要一致,这是自我恭敬。这一句好做吗?没问题、没问题,三天以后忘记了,所以恭敬还表现在所有做事的态度上。一答应了先记下来,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够忘记,这都是一个人具体恭敬的表现。「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只要答应的事情尽心尽力做,绝对不马虎,答应以前慎重考虑,答应以后全力以赴。还有对一切万物都要恭敬,桌椅板凳你也要爱惜它,那也是恭敬;吃东西不奢侈,惜福,感恩农夫,感恩大众。所以确实毋不敬!
接著说到,「前清康熙曰」,康熙皇帝说到。康熙皇帝让我们非常佩服,他们是女真人,但入主中国,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中华文化的深入,超过汉人,对文化的贡献超过很多以前的皇帝。我们看《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干隆大藏经》,都是在清朝编纂出来。而且他们最令我们佩服的以身作则,自己好学、真学、真做,还带动文武百官深入经藏,自己坐在前面听课,上行下效。所以清朝一百多年盛世,绝对不是偶然的,也是从他们对经典的诚敬,还有对老百姓的诚敬心。康熙皇帝说到,「临民以主敬为本」,时时对老百姓要恭敬、爱护,这都是夫子的教诲。在《论语》里面,季康子请教夫子,怎么让老百姓恭敬他、对他忠诚,而且社会风气老百姓能互相规劝?夫子就回答,「临之以庄则敬」,你要老百姓尊敬你,你首先要尊重老百姓。
夏商周,夏王大禹那是圣人,他平常在家衣服非常简朴,很节俭,上了朝非常隆重,他穿的衣服很慎重,那是对文武百官的恭敬。李炳南老师内衣补了又补,学生整理老师遗物的时候,看到光是袜子都不知道补了几十次,看了非常感动流眼泪。但李老师他也是官员,他还是教授,公共场合穿得都非常端庄。在台中莲社,李老当时候穿的中山装,都在博物馆里面,我们看都感觉还很新,穿了几十年为什么还这么新?爱惜物品。所以面对大众都非常的恭敬,衣著都是很慎重;节俭,自己在家里面,非常节俭。所以面对人民也是这个恭敬的态度,禹王这么做,孔子这么教诲,你看传到清朝康熙皇帝,也是能领受圣人的教诲。自敬而后人敬,对人恭敬,也是在保护自己的恭敬心。「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康熙皇帝领会到,千古相传的心法就是这两个字诚跟敬,不会再超过这两个字。
「程子曰」,宋朝大儒程子说到,「敬胜百邪」,恭敬胜过,百应该是指众多的这些邪思邪念,一个恭敬就能够震慑住所有的邪念。「说明修身进德」,就是修养德行,以至於「利世济民」,治国为政然后教化百姓,「唯诚敬二字」,重点都在诚敬的心。有了这个诚敬心,「方能圆成」,才能把学问跟利民的事业都做得圆满。「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亦难获实益」。师长说到,假如对古圣先王这些教诲提不起诚敬的话,纵使遍览所有的这些古籍,也很难获得真实的利益。
「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夫子这个求学的态度,述而不作,那是对古圣先贤的教诲非常尊崇,而且不夹杂自己的意思,是不傲慢、谦卑,「谦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信而好古就是不怀疑圣贤人的教诲,所以不傲慢又不怀疑,这个诚敬心才现得出来;一有贪瞋痴慢疑,这诚敬就不见了。所以现在求学为什么困难?对古圣先贤、对自己师长怀疑,就很难受益了。而且现在人狂妄,自己懂得不多,就拿著批判圣贤人,就说圣贤人有很多讲错了。错的东西不可能留几千年,可是他这个傲慢跟怀疑,他就进不了圣贤的智慧当中。所以孔子这八个字就做到,老实、听话、真干,信而好古,他真相信、真听话,好古这好是真正去奉行、去效法。
下一段说到,「过去孙中山先生於三民主义讲演中」,在「民族主义」第四讲曾经说到,「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於中国」。孙中山先生的体悟很深刻,也很准确,我们不说别的,我们文化里面强调,「勤俭为持家之本」,家跟国都是这样。读书人讲到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管是国家朝代、还是家庭,成就了因为勤俭,败了因为奢侈。我们看现在多少国家破产,多少家庭入不敷出,还没赚钱就花钱,这个都偏离正道。可是这样的风气,功利主义社会很厉害,我们还觉得这新的东西、新的潮流,我们不要跟不上潮流,被严重误导。新一代年轻人还没赚钱,就特别会花钱,信用卡好几张。所以这治家、治国的哲学智慧,要向中国学!您看孙中山先生讲,「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国,但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孙中山先生,您看,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见地,都看到西方这些思惟的偏颇了,都得靠中国的哲学、印度的佛理,来调整他的偏失!
我们看下一段,刚刚这段,让我们提起信心要对自己的文化,还有对圣贤教诲要有信心。下一段讲到,「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汤恩比说到,「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大家看唯有,唯有就是唯一能够依靠,「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诸位学长,你们能看到这句话,就代表你们这一生来是来救世的,不然这句话不会被我们看到,都不是偶然的,人这一生明白了什么最重要,不去做良心就有愧了。就好像我们亲戚朋友,有什么样严重的困难,我们都不去帮忙,我们的良心已经有愧了。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痛快了。所以现在的人愈活愈笑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太多良心应该做的事,没有去做。可能有人就会觉得,那假如这样,我压力不是很大!是压力、还是动力,就看我们的心态一念之间而已。孔子都教我们「任重而道远」,这个重不是重量的重,是重要的重。知道承传道统,是这个社会民族最重要的事情,体会到这点,全身都是能量,怎么会觉得压力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