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二集)(3)

接著说到,「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这记事记言的目的在哪里?昭德,昭是彰显,透过这些记下来的教诲,跟记下来的历史,彰显道德。记言是理论,记历史是表演出来,真正做到的榜样。而且塞违就是杜绝,违就是


  接著说到,「皆所以昭德塞违,劝善惩恶」,这记事记言的目的在哪里?昭德,昭是彰显,透过这些记下来的教诲,跟记下来的历史,彰显道德。记言是理论,记历史是表演出来,真正做到的榜样。而且塞违就是杜绝,违就是邪恶的、错误的,这些不对的要引以为戒,后不再造,不要重蹈覆辙,这塞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且能起到劝善惩恶,好的把它传扬起来,大家效法学习;不好的记下来,大家引以为戒之外,不敢像他这样。您看,董卓乱权最后历史记载,死无葬身之地,死了老百姓挖他身体的肉来吃,恨之入骨。结果已经是体无完肤,他有个下属把他埋起来,结果埋完,下大雨打雷,雷又把他的棺材劈出来,又被水这样冲。所以真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真的是连葬身之处都没有,造的孽太大了,天地不容。这样的例子,人人看了都会非常引以为戒。包含「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一动笔他千年万世就是臭名了,所以惩恶。 

  所以「故作而可纪,薰风扬乎百代」。在这个朝代,在当世他的作为、他的举措,这纪是可以为法度,可以为后世来效法的,那赶紧把它记录下来,那这样他就如和煦的风能够传扬百代。就像我们现在读这些历史书几千年前都读得到,都可以学习。「动而不法」,他的行为不符合法理,不符合道理,「炯戒垂乎千祀」,也把它记下来,炯是很明显,明显的告诫、警戒几千年后的人。就像《弟子规》讲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这样的效果。「是以历观前圣」,纵观历代的这些古圣先王,「抚运膺期,莫不懔乎御朽」,抚运就是顺应时运的意思,膺是承担,膺期就是承担天命,他继承天子位。每位古圣先王顺应时节因缘,承受起天命之后他们的心境很可贵。懔是戒慎恐惧,如同什么?御朽,就是拿著腐朽的绳索驾马车,那就很谨慎,不然会出事情。所以就是丝毫不敢放纵自己,这确实是克己复礼的态度。而不只天子要有这个慎重的态度,其实我们现在承传中华文化,我们在做弘扬的工作,很多人来也都是看著我们,我们要带好头,不能给人带错了。也不能因为我们早学了,反而是自功自傲这就落到邪道去了。还是要如懔乎御朽这样的态度,如履薄冰不敢马虎,不敢放纵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期许自己,「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这样子就能「自强不息」,这就终日很勤奋,「干干夕惕」,不敢放松懈怠,「义在兹乎」。就这些古圣先王为什么能达到这样自强不息、勤奋不懈?应该就是他们对老百姓的责任、对后代的责任,他们才能有这样的一种谨慎、这样的德风。就像文天祥先生说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胸怀。所以他们这些古圣先王要做榜样,留名青史,还要把这些好的经典跟历史,承传给后代。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当官,可是面对承传文化,我们也要同样有这个胸襟,一言一行做榜样,再来,好好尽力的把文化承传下来。接著我们看下一段,「近古皇王,时有撰述」,近代的,离他们比较近的,这些帝王也时常有要编撰这些经典的作为。「并皆包括天地,牢笼群有」,而且他们所搜集的内容,可以算是天上地下的都在含括。而且这牢笼是指包罗、包含,群有是指宇宙的这些万象,真的是搜集得非常丰富可观。 

  可是虽然搜集得很多,但「竞采浮艳之词」,竞就是竞相,好像要形成一种风气,都是采用华而不实的词汇、辞藻。「争驰迂诞之说」,就争著追逐那些荒诞怪异的事件记录。「骋末学之传闻」,末学就是比较肤浅,没有抓到根本的这些学问,他反而拿来炫耀,好像觉得自己见识很广博,确实这个现象是很有可能。古人在治学方面,他摆第一个是德行,不是把言语、文章摆前面。所以《弟子规》说「有余力,则学文」,德行基础没有,书读很多,反而都是拿来夸耀,就很不好。所以那个时代,尤其是六朝,魏、晋、南北朝,文风变成都在推敲那些华丽的文辞,造成重视骈体文,重视这些技能而忽略德行。所以才有唐宋这些文人振兴古文,不跟随他们那些不好的风气,所以唐宋八大家就等於是显正破邪。文以载道,怎么是拿来炫耀的华丽辞藻? 

  接著说的「饰雕虫之小伎」,这个都是掩饰自己浅薄的学识,而且自己没有察觉还洋洋得意流连忘返。「流宕忘反,殊途同致」,就是他们落入了搜集的东西很广泛,然后呈现出来的文章,都是非常浮华。殊途就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同致就是但实质差不多,都不是可以经世致用的学问,没有办法安定社会。「虽辩周万物,愈失司契之源」,虽然好像这些著作论述,遍及多方面的知识很详尽。「术总百端」,这术应该是写作的方法,所以写作所用的方法很多,表现的技巧很多。「弥乖得一之旨」,因为它表现方式很多,还是浮夸。孔子说「辞达而已矣」,不管言语还是文章,最重要把义理讲清楚,不是在卖弄文字。而且这个乖是违背,就是舍本逐末,得一这个一其实就是得道,你不能违背道。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有的道德文章,都是要回归本性,去掉这些习气,这才是得到学问最重要的宗旨。所以这个心态不对了,就很难真正能够搜集出,符合道德、符合经世致用,这些好的古籍他就编纂不出来。 

  我们接著看下一段讲到,「皇上以天纵之多才,运生知之睿思,性与道合,动妙几神」。我们刚刚还讲到,看到好事要随喜赞叹,所以魏大人也是随喜赞叹皇上的美德。《孝经》里面讲到「事君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皇上有这么好的心境、这么宏大的志向,尽心尽力随喜成就他。当然这个赞叹也能够鼓舞皇帝,魏丞相是很有智慧的,一边鼓舞,同时也在鞭策皇帝。比方给太宗皇帝讲「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不少人虽有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鼓励之后同时期许、提醒要保持下去。确实太宗皇帝也是天资非常聪颖,多才多艺,学什么都很快。运生知之睿思,生知就是运用他生来固有这些好的天分,面对事情都能深思熟虑。而且性与道合,赞叹太宗本性善良,跟天道相应,上天有好生之德,本性与天道相合。而且动妙几神,所有的作为、动作都是很精微、神妙,应该都是仔细考虑得很周到。有好的天分又加上肯下功夫,肯为人民著想,所以达到什么样的政治现况? 

  接著说了,「玄德潜通」,玄德是指他深厚的道德,潜移默化改善了社会的风气。我们要了解,他那一、二百年的乱世,后来大唐在太宗皇帝的治理之下,整个安定下来,确实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政通人和,社会安定下来。「化前王之所未化」,赞叹大唐的社会状况超过前王所达到的安定,超过前世国君所治理的社会状况。「损己利物,行列圣之所不能行」,您看在言语之间,魏大人念念都是成就君王成为圣王,这样的臣子是大忠。希望太宗皇帝的德行能够跟古圣先王等齐,所以肯定太宗是损己利物,就委屈自己,利益百姓,这样等於是完成历代圣贤所未完成之事业。像这些先王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能以「礼运大同篇」为理想,那就是孔子的好学生。真正做到了,确实是行列圣之所不能行,那夫子在天之灵也很欣慰。这个损己利物,确实古圣先王都是落实得非常彻底,像大禹的风范,在《论语》当中夫子赞叹:我实在挑不出大禹任何毛病了。他自己住得很不好损已,把省下来的钱拿去做好水利工程,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自己吃得不怎么样,但是祭祀祖先都非常真诚,供品都非常丰富。自己穿的衣服很简朴,但是上朝都是穿非常隆重的衣著,那是对臣民的恭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