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32

净空,普贤行愿品讲记

  请掀开经本八十七面,‘总结大愿’,上面我们将十愿都讲过了,这一段是总结,请看经文‘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谛闲大师的注解将这十二句每一句结前面那一愿都注得很清楚、很明白,诸位一看就晓得了,大意我们在此地略说一说。第一句就是结净土愿,‘普能严净诸刹海’,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普遍。虽然每一句里面结前面的别义,可是我们要晓得总别是一体,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修学十大愿王以及前面所说的十地品中所讲的菩萨十愿,都是严净诸佛刹土的行法,向下还要详细给我们说明诸佛刹土就是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心净则土净,‘普能严净诸刹海’,这个意思才能讲到究竟圆满。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是成熟众生的愿,菩萨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证得究竟解脱,这是菩萨的本愿,菩萨的存心;如果念念不忘这个心愿,那就是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跟我们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完全相符合。第三句说‘善能分别诸法海’,这是结转法轮愿。其实此地一共说了八句,每一句都用海来比喻,而八句其实成就一心,一心展开来有八海的作用,你要能从这一方面去体会,经中的意趣就很容易能够体会得到。法轮,前面长行里说过,偈颂里面也谈过,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要能够圆满通达,也是一心所现的,心现心变,如果我们自己心果然能一了,是自己所现自己所变,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就是这么一个理由,所以由此可知清净心的重要。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不知道用真心,怎样勤苦修学都无法成就;果然能够用真心,一切法没有一样不是现成的,法法现成,就是要用真心。‘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受持佛法目的就是开智慧,而智慧实在讲是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正如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的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般若波罗密多,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无明,尘沙烦恼,本来没有的,这个话是真的。本来没有的,你现在有了;本来有的,你现在没有了,那么我说这个话意思能讲得通吗?其实不通。本来没有的,现在还是没有;本来有的,现在还是有,并没有失掉,纵然堕三恶道,本来有的也没有失掉,所以众生成佛,成佛之后怎样呢?不增不减,大经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有什么得?没有得,完全是本有的。

  那么现在我们本有的好像没有了,没有的似乎是有,这就是迷了,迷的相;觉悟的相那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只有迷悟之差,没有得失之事,得失的事没有啊!只有迷悟,所以众生悟了就是佛,佛要迷了就是众生。那么大家听了我这个话又怕听了起执著,佛迷了就是众生,那成佛还会迷吗?那这个佛成了有什么意思,成了佛还会迷?告诉你成了佛之后就不会再迷了,这桩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成了佛就不会再迷。第五句是‘普能清净诸行海’,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这一句是后得智,真正能智慧显现了,就是此地所讲的深入智慧,智慧显现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清净了,为什么呢?口之言语,身体造作都依般若智慧,不像我们现在是感情用事。情是迷,智是不迷,其实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情,觉悟的情,就是不迷的情,就叫做智慧;换句话说,迷了的智慧我们就叫做感情,那么换句话说,情与智也就是迷悟不同的称呼,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感情,其实它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有很多人学佛他恐惧,学佛的人没有感情,不讲情了,没有感情,害怕了,其实给诸位说,换句话说智是真正的感情,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是完全虚妄的,假的,靠不住的,它会变;智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感情。‘圆满一切诸愿海’,前面讲修行,其实修行简单地说就是把迷惑颠倒修正过来就行了,觉而不迷是修行的总纲领,心地觉而不迷了,我们的行为决定不会有过失,也就是不会造业。第六句就是大愿,‘圆满一切诸愿海’,在本经就是指十大愿王,如果通指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愿也总归到一心,一心不乱这四愿就圆满了,所以这四愿实际上就是大菩提心。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里有承事供养,有两愿。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像普贤菩萨,佛在大经里给我们说华藏会上的普贤菩萨是早就成佛了,成了佛之后再退居菩萨的地位帮助佛接引教化一切众生,这个普贤我们称他作道后普贤。他已经成道之后又回头来,真是所谓倒驾慈航,这样的地位依然还示现初学的样子,还要事奉如来、事奉善知识,还要供养如来、供养善知识,这个意思我们要深深地去体会。学佛的同修你们这一生要想成佛,那你就得要真正明了佛法的义理,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如果说违背了,那你决定不能成就。昨天晚上我们此地清明法会圆满,我们邀请明乘法师在此地放大蒙山施食,法会殊胜庄严。

  昨天有一位居士是明乘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他皈依明乘法师二十年了,看到我,明乘法师就要她拜法师啊!她不肯拜。为什么不肯拜呢?她的先生跟我是同班同学,好像我们地位是平等的,我不应该拜他,她见了师父会磕头,你那个师父是我的师弟,这是说明什么呢?她是皈依某一个法师,她不是皈依三宝,学佛学了廿年了,迷惑颠倒啊!很可怜!对于佛法一样也不通。明乘法师叫她拜,她就说明这个道理。还是要拜呀!我就告诉她,别说是你先生跟我同班同学,我的老师周邦道居士,他是我校长,今年八十八岁了,见到我还给我顶礼,那是什么呢?那是一个真正懂得佛法的三宝弟子;不但是老师,再给诸位说儿女出家了,父母见到了也顶礼也拜,为什么?他是礼敬三宝,他并没有想到那是我儿子,我不应该拜他,不是的。

  你们看看地藏菩萨的塑像旁边有两位尊者,一个是道明法师,年轻的,站在左面的;右面的是闵公,就是道明的父亲。儿子跟地藏菩萨出家了,以后爸爸拜他儿子做老师,跟他儿子学,在世俗法里面,他是他爸爸;出世间法里面,他是他儿子的学生,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讲亲近承事供养。尤其是三皈的时候诸位要明了在佛法里头不但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法是平等的,世出世间法无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呢?法的本体就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一性无二性,所以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要在一切法里面要生平等心,就与法性相应了,岂不闻大经里常讲称性起修,什么叫称性起修?以平等心接一切人,应一切事就叫称性起修,性是平等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