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平定之后,国家在每个主要的战场建立一个佛寺,就是追悼的意思,追悼这个地方的死难军民,这个寺叫开元寺。所以全国在那时候所有战场上建的寺统统叫开元寺,就是开元年间建的。国家请出家人来超度死难军民,那个意义是追悼会的形式。国家这么一做,所谓上行下效,老百姓看到了,家里有老人过世,也请几个出家人来念念经,也来追悼、超度一下,可能是这么起源的。但是,可以说在南宋以前很少,超度这些佛事到明、清才比较多了。到清朝晚年,可以说咸丰、同治以后,逐渐超荐的佛事取代了真正的佛教精神。所以佛教的精神到今天可以说没有了,已经被这个度死人取而代之了。本来佛法在世间是度活人的,不是度死人,与死人不相干。六道,佛教在人道,当然是度人为主,与鬼根本不相干的。自从跟鬼拉上关系之后,喧宾夺主,好像现在寺庙都是度鬼为最重要,已经不度人,专度鬼,不度人了,变质了。要知道历史的渊源,佛教的本质不是如此的,我们要知道。 从前的寺院统统都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或者是参禅,或是念佛,修行的道场,讲经的道场。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所谓道场,它的目的就是摄受众生的、接引众生的。从前的寺庙、丛林道场它的作用,因为它就是学校,寺院就是学校,学校要招生的,接引新的佛弟子,讲经教学。 我们今天劝导大家信仰、修学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摄受众生供养」。刚才说到,要以慈悲心,要有忍辱心,要有耐心、有恒心,随众生的根性,随众生的机缘,他喜欢学什么我们就帮助他学什么。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中国,大小乘有十个宗派。有的人喜欢研究经典,教下是研究经典的,有天台宗、有华严宗、有唯识宗、有三论宗,这都是研究理论、研究经典的。有些人看到书本就头痛,不喜欢研究,他喜欢静坐,禅宗就从这下手的,喜欢静坐。有的人喜欢念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有的人喜欢持戒,他喜欢哪一样,我们就介绍哪一样给他。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只辨别邪与正,只要是正法,我们赞扬,欢喜赞叹,我们护持;邪法,我们就让它去,不必理会它就好了,用不著跟他争论。像六祖大师说得很好,遇到志不同、道不合的,合掌令欢喜,叫他欢欢喜喜走就算了,用不著争执。 「摄受」就是接引,要接引众生,要诱导他入佛门来。当然就本经,尤其就这一章,这一章就是这一卷,这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这一章魏源居士把它编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非常有道理,这个是有眼光、有见地。为什么?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就是摄受众生归净土,这不但是供养阿弥陀佛,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怎么晓得?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希望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我们明白这个事情,他能够接受净土,那他的福报太大了,他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他不相信净土,我们介绍别的法门给他;相信净土,一定要把这个第一法门告诉他,他不相信,再介绍别的。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实在讲,众生由於业报不同,谁能代替他受苦?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能代,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今天还会受苦受难吗?不会了,佛菩萨代我们受苦受难。诸位要晓得,代不了的!事实上代不了,他有心,心里想代,代不了。不能说代不了,算了,这个心都没有;有这个心是慈悲心,真正慈悲,无能为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的业力跟佛力、跟心力是相等的,所以无法代替。 无法代替里面有代替的意义在,譬如说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应化的时候跟我们人一样。他来教化众生,众生不认识他,不但有的时候不能接受,还要毁谤他,还要侮辱他,还要害他,他样样都忍受,这是代众生苦。因为这种苦他可以不必受的,他不到这个世间来他就不受,他到这个世间来,明明晓得这个世间众生刚强难化,他还是要来,这就是代众生苦的意思。到哪一道教化众生,都不是个容易事情,要能忍受。换句话说,学佛的人接引众生,摄受众生,我们以真诚心对他,把真实的利益贡献给他;他不但不相信,对你还要怀疑,甚至於还要小心防范,说你对他不怀好意。这些冤枉都要承受,这些有代众生苦的意义在其中。 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叫末法,五浊恶世,可以说浊相是过去三千年来所没有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现前这个时代佛教衰落了,外道炽盛,佛门的现象比不上外道光彩,无论在人力、财力都不如外道。佛弟子跟外道站在一起,外道相貌庄严,佛弟子显得很穷酸,比不上,这是真的。佛弟子现在出门要赶公共汽车,外道坐最豪华的轿车,不如人家。幸亏好,佛在三千年他就讲得这么清楚,把现在这个现象就说得很明白。学佛要忍受,不在这些地方计较,绝不退失菩提心,绝不退失本愿,将来的果报一定非常的殊胜,这个诸位要知道。 第五,『勤修善根供养』。不但要修,勤修。根是能生的意思,好比植物,有根它就会生长,取这个意思做比喻;能够生一切善法的这个法就叫做善根,我们要勤修。经论上告诉我们,世间法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不贪、不瞋、不痴能生世间法一切善法;佛法是精进,尤其大乘佛法,精进能生一切菩萨善法。可以说,二乘以上的这些人他都觉而不迷了,阿罗汉、辟支佛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他当然不迷,他不会有贪、瞋、痴,但是他要精进。他要精进,能够生一切世出世间善法;他要懈怠,善法当然还是生,少了,不多,不广了。所以,合起来看,我们要修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还要修精进。要勤修,认真的修学,这是真正供养三宝,供养诸菩萨。 第六,『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教化众生。菩萨在世间,为世间人的榜样,为世间人的典型,为世间人的模范。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做得尽善尽美,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典范,是这个行业当中的导师。不一定出家,但是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必定是以佛法为依归,是把经论上的教训、经典里面的教义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他的事业上,这叫菩萨事业,「菩萨业」。 本经显示这个道理,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最后到普贤菩萨。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六个,其余统统是在家人,每个人的职业不相同,各行各业,统统是菩萨。你看菩萨如何经商,菩萨如何做工,菩萨怎么样从政,菩萨怎么样当兵,菩萨怎么样做家庭主妇,统统有,你在《华严经》上去学!全是菩萨。所以,菩萨的事业没有离开世间事业,但是他在世间所有事业里面,他决定是本著佛法教义去做去,不违背教义。在一切事业里面去修戒、定、慧,一切事业里面去成就清净、平等、慈悲,成就六度万行,这是菩萨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