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五集)

普贤行愿品,净空法师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五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2-05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四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的深广。讲到「广修供养」,前面所讲的是事上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法供养』。尤其是佛不仅在本经,大家所看得多的、念得多的,像《金刚经》,也是特别强调法供养。为什么?佛重法。实在说,事上的供养只是表我们对佛的一点恭敬心而已,其实我们所供养的佛都不需要。佛的福报太大了,我们看《华严经》前面的十二卷,所以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不能够相比的,福报太大了。我们拿什么能够供养佛菩萨?只不过是尽我们自己的心里,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意。所以要紧的是在修法,因此在事供养里面,我们也特别著重在表法。懂得表法,把事供养就变成法供养,这个供养功德就殊胜,也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虽然如此,经上还是特别为我们举出法供养的例子,本经一共举了七条。第一,『如说修行供养』。佛出现在世间,就是教我们修行的,如果我们供养佛,自己不肯修行,佛对我们就非常伤感。供养再丰富,你得不到利益,真实的利益得不到,顶多得到一点所谓人天有漏的福报,只是如此而已。佛是不是要我们得人天福报?不是的。佛希望我们得到些什么?可以说诸佛菩萨对众生同一个期望,希望你成佛。成佛不是说说就能做得到的,是要修行。佛的行为、佛的思想、佛的见解,样样都是圆满,没有过失,没有缺陷,这个叫佛。九界有情众生多多少少都有些缺陷,都不圆满,所以佛教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去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所谓「行」就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包括我们言语、造作,这些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诸位,一定要把修行两个字含义要搞清楚。现在一般人看到修行,往往他就误会了,认为吃素、念佛这是修行人。其实吃素、念佛是修行里面的一个小环节,重不重要?不很重要,不吃素、不念佛的也能修行证果。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其中的一个法门,哪一个法门都能成佛,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如果吃素、念佛,你心里面天天还打妄想,贪、瞋、痴、慢天天增长,不能减少,不能断除,吃斋、念佛都没用处,只能够说修一点人天福报。修行功夫在心地!见解、思想纯正了,你的言行自然是正的。所以,顶重要是修正我们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

  说到这个地方,这个正确,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这个标准有很多,有绝对的标准,有相对的标准。绝对的标准,必需要与真如本性相应,这个见解、思想就是纯真无妄,这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做得到,《楞严经》上所讲的八地以上菩萨。这是讲绝对的标准。相对的,就讲五乘佛法,最下面的是人天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个五种标准就不一样了。

  人乘的标准是五戒,他这一生奉行五戒,真正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完全做到了。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真正做到,刚才说过,修行在心地,心地里面决定没有犯戒的。生活上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因为现代的社会应酬非常之多,如果我们跟人家说,「我们受五戒的,我们吃长素的」,你在这个社会上就很不方便。如果你从事於工商业,就没人跟你往来了,你的客户要去掉百分之九十,你的生意就不能做了。要不要应酬?这没有法子,不能不应酬。应酬当中,你要不要吃肉?你要不要喝酒?如果我们吃肉又喝酒,我的斋戒都破掉了。这个你要懂得,有开缘,有开缘的时候,叫开戒,不叫犯戒。我应付顾客,这是不得已的事情,内心里面确实是清净的,没有一点贪心,而且见到这些肉食,心里特别生怜悯心,生慈悲心,这不是破戒。饮酒,看自己的酒量,绝不过量,这是可以的。佛制酒这条戒,酒是遮戒,所谓遮戒是防止的,怕你酒醉之后做错事情。所以,我们陪大家在一起饮酒,我们喝一杯、喝两杯,决定不会醉,保持清醒。

  所以戒律,它有开遮持犯,它不是死的。有些人持戒把戒持死了,死在戒条之下,那个很苦恼。你要晓得戒条活活泼泼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如果你是错用了心,那就犯戒。譬如说我好几天没有应酬了,又想喝酒,又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打个电话给朋友:怎么样?今天我们要到哪里吃?这就破戒了,这是破戒。为什么?你有贪心,你心不清净。清净心就是戒,所以懂这个意思,戒律不是死的,条条戒都有开缘。所以一定要多读戒经的注疏,现在讲戒很少,讲经的多,讲戒律的很少。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在某种状况之下应该如何来受持,通情达理,这个样子佛教才能被广大的群众所欢迎,佛教才能叫一切众生信受奉行。如果你把戒条搞得那么死,好像你不错,你很好,但是人家看到你就不学佛了:佛教不能学,你看这学死了!换句话说,把一切众生学佛的因缘断绝,这个过失太大了,你的戒律持得再清净,你也没有办法补偿,你把众生学佛的机缘断掉,这个要知道。这是讲人乘是五戒。

  五戒相当於中国的五常,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有信用,不饮酒是智慧,保持你头脑清醒。一生能够信受奉行,这是个标准,用这个来修正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想法、看法都要符合这个标准。这是最低的标准,人道,人乘。

  再往上提升一级是天乘,天的道德水准比我们高,他要修十善业道,他要修禅定,他要修四无量心。十善业是行为,他的生活行为一个标准,也就是把五戒再扩充。身三善,还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口,不妄语这里头就开了,不妄语里头再开「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挑拨是非有时候是有意的,有的时候是无意的,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这个事情麻烦。所以言语要谨慎,不能随便说话,孔老夫子说,「再思可矣」,至少说话心里要想一想,我这话该说不该说。虽然说不必三思而行,至少是要想一想,考虑一下,避免口过,避免过失。这是「不两舌」,绝不挑拨是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