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教育, 最根本的教育就是教孝, 教你孝顺父母, 孝里面最要紧的是顺。我们懂得孝顺这两个字, 孝是讲理、是讲道理, 我们刚才略略的说过。顺是讲事, 在日常生活当中, 你要能够随顺父母, 这个里面就有难处了。儒家、佛家都讲到, 你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正知正见, 那你随顺他一定得益。假如你的父母, 没有受过好教育, 贪镇疑慢, 烦恼习气很深、很重, 他对你要求、对你期望的都是不如法的, 那么我们也能随顺吗?这是不是问题?是的。可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还是一个顺, 不管父母有理、无理, 你都要能顺。顺的里面不是感情的顺, 是充满智慧的顺, 高度智慧的顺, 圆满智慧的顺, 才是行门上的功夫, 行门里面的原理、原则。 孔子说到孝道, 就举舜王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这在中国历史上, 一般读过这些书的人都知道。舜在年轻的时候, 他的母亲, 生母过世的早, 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 继母生了一个小孩, 就是舜的弟弟。于是继母私心很重, 爱护她自己亲生的儿子, 而对于舜, 就是她先生前妻的小孩, 种种的虐待。而舜的父亲智慧也不高, 处处听从他后娶的这个太太。于是舜的生活就非常可怜。继母是有意的虐待他, 他的父亲随从后娶的这个太太, 于是也是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所以他的处境就非常的艰难, 言语造作、动辄有咎, 也就是处处都是错处, 没有一桩事情是对的。于是这个言行举止, 没有一桩能够叫他父亲跟后母满意的。他虽然一切委屈顺从, 都得不到父亲跟继母的欢喜, 但是他的弟弟不错, 弟弟对他很好, 常常帮助他, 解决他的危难。 那么舜也非常聪明, 这个的确是有智慧, 以高度智慧来顺从, 逆境里头顺从。父母要陷害他, 把他放在一个井里面, 这个井是个枯井, 他犯了错, 放在井里面, 把他关在这个里面, 把他活埋。可是舜早就料到了, 恐怕将来有这么一天, 所以他预先在井里面挖了通道通出去了, 早就想到。所以许许多多次置他于死地, 他都能够避过。父母对他这个样子, 他还是尽孝, 一切都顺从, 得到邻里乡党广大人的赞叹。然后得到尧王, 那个时候的国王, 尧王听到这个地方有这么一个孝子, 真正是难得了, 把他请来。见了面之后, 谈话非常欢喜, 知道他的情况, 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把王位传授给他。他的父母从此就回心转意, 这才叫孝道。父母再愚疑也要把他转过来, 才叫尽孝! 一般人遇到这个环境, 早就离家出走了, 不会再回来了。他不是没有能力, 舜不是没有智慧, 不是没有能力, 他离家能活得了, 他也能闯出一番大事业, 为什么?就是为了帮助父母断恶修善, 帮助父母能够回头, 他能够帮助他父母, 就能够帮助社会, 就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尧为什么看重舜, 就是看重这一点, 选他出来做国君, 一国人的福报!所以中国人讲孝, 决定不会忘了舜王, 他这个孝道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孝养父母, 这佛教给我们的, 那个养跟顺的意思相同, 这个意思都很深、很深。养不仅仅要养父母之身, 也就是说, 父母的生活起居要常常关心, 要常常照顾, 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吗?未必!父母物质生活不缺乏, 还有精神生活, 也就是说, 一定要帮助父母常生欢喜心, 这是尽孝。父母虽然物质生活不愁, 可是精神不舒服、不愉快, 常常还有烦恼、还有忧虑, 这是作子女的不孝。那么他的忧虑、烦恼从那里来的?无非是人事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 细说说不尽, 居家生活琐碎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那里能说得尽!只能举几个例子, 希望大家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推广, 然后你自然就觉悟了。佛家讲, 你就会开悟。 譬如父母儿女多, 总希望一家和睦、欢欢喜喜、互助合作, 这个家就兴旺, 家和万事兴。如果兄弟不和, 你说父母忧不忧虑?兄弟姊妹都是父母所生, 在父母眼里面是平等的。还有这些妯娌之间, 这是外来的人, 儿子娶了媳妇, 媳妇是外来的, 不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生活环境的背景, 意识形态也许多少不相同。女儿嫁出去, 那些女婿也是外来的。这些外来现在变成一家人, 如何建立共识, 如何消除隔阂, 也能够像一家人和睦相处、互助合作, 你父母才欢喜!这是一桩事情, 我们有没有想到? 譬如现在我们在社会上常见的, 报纸上、传播媒体上常见的, 为了争夺财产, 兄弟姊妹不和, 往往为这些事情反目成仇, 你说作父母的难过不难过?遗留这个财产, 反而不留的好!这是大不孝。再说, 儿女在童年的时候, 作父母的还算年轻, 在童年的时候, 你上学读书, 你的功课不好, 父母操心;你不尊敬老师, 不听老师的指导, 父母忧虑!你跟同学相处不和, 常常吵嘴、打架, 处处都叫父母担忧、操心, 这不是孝道, 这个是不孝。学业完成, 踏进社会, 你有一份工作, 你有所事事, 在社会上你会有上司领导你, 你会有同事辅助你。如果你对于你的上司不尊敬, 不接受领导, 你的父母会忧虑。对于同事不能和睦, 不能互相合作, 你父母能安心吗?如果你是一个小单位的主管, 你还有几个部属, 你不能常常照顾他、指导他, 你的父母也会把这些事情挂在心上, 这就是不孝。 由此可知, 这个孝道, 理是圆满的, 落实在事相上也是圆满的, 无有穷尽。真正行孝的人, 起心动念都会想到父母, 父母不在了, 还想在心头, 父母不在了。父母在, 忧心!不在了, 他就不担忧了, 我们就可以随便去造作了, 不可以!父母不在也如同父母在面前一样, 父母之恩终身不忘。不仅是祭祀的时候, 祭神如神在, 神就是祖先, 我们世俗间, 祖先的灵魂, 不论它有没有, 必须有这个理念, 想著父母常常在身边, 常常在看著我们, 一举一动都要规规矩矩不能有过失, 有过失就令父母忧心。 养父母之心, 让他常生欢喜心。这样也就能算是尽孝了吗?未必, 那还有什么呢?父母之志, 你懂不懂?父母对你的期望, 你要不能达到他的期望, 你的孝道就不圆满。期望, 有一些可以从名字里面得知, 但是现在人起名字, 跟中国古人不一样。古人起名字离不开宗法的制度。姓名, 这个名字里面, 一定要显示出辈份。所以中国人名字是三个字, 当中这个字是他的辈份, 这个不能改的。末后一个字, 实在讲就是父母对这个小孩的期望。你能不能在这一生当中, 所作所为名名副其实, 那父母就欢喜了。 现代人没有这个观念, 你看很多我们台湾同胞给儿女起的名字, 都起些外国名字, 这个在古时候, 那是笑话了。为什么是笑话呢?父母大概希望这个小孩将来做外国人, 不要做中国人, 这成什么话呢?这个与孝道完全相违背了, 太离谱了!换句话说, 不爱国家, 不爱宗族了, 去当外国人了, 这个是大笑话。但是在现在大家对于命名, 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 实实在在是跟中国古人有很大很大的差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