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认识信愿行三资粮远离诸难恐怖(3)

我们晓得到如来果地,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人家问我佛是什么?你这样给他解答,他就会有兴趣了。 佛教 不迷信, 佛教 求智求觉!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觉,在大圆满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讲大
  我们晓得到如来果地,那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人家问我佛是什么?你这样给他解答,他就会有兴趣了。佛教不迷信,佛教求智求觉!十方佛跟一切佛就是一切智一切觉,在大圆满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样一讲大家就好懂了,这个经文里头他讲这些事情。

  大圆满哪个没有?大圆满是什么?是真心、是本性,我们讲真心本性,一般初学的人还是不懂,还是搞不清楚。所以我们用最浅显的言语,我说了五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牟尼,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完全相应,智觉就在这当中显现出来了。大智大觉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外面学不到的,自性本来具足。

  现在我们的智慧、觉悟不能现前,什么原因?错用了心。我们今天的心不真不诚、不清不净、不平不等、不正不觉、不慈不悲,我们用这个心,好了,这一来就把你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全部都障碍住。所以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佛不居功。

  你要问佛为什么不居功?佛哪有功?没有功,你自己本有的,不是我给你的。这是事实真相。你开智慧,智慧是你自性本具的般若。你自己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是因为你自己有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把它盖住了。今天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烦恼习气断掉了,是你自己断的,佛并没有帮助你断;是你自己断的,佛哪有功德可言!你怎么成就的?你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的。《坛经》上说得好,惠能大师讲的「迷时师度」,迷的时候靠老师,老师帮你纠正错误。「悟时自度」,悟了以后就自度了。

  迷悟的标准是什么?是见性。没有明心见性要依靠老师,老师的思想、见解、言行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决定没有过失,没有错误,你跟他走不会走错路。觉悟之后,到你自己明心见性了,不必老师了,因为你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绝对不会错误,随顺性德了,不再随顺烦恼了。没有觉悟的时候是随顺烦恼习气,那个里头有过失;觉悟之后不再随顺烦恼习气,完全随顺性德。

  性德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心跟这十个字完全一样,性德,这个觉悟了。如果起心动念跟这十个字相违背,你在迷,你没有觉悟,没有觉悟要跟老师。老师在哪里?经典是老师。所以佛常常在经上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就是跟著老师走,自己没觉悟。

  真正觉悟之后经典不要了,要这些干什么?这个大藏经是一堆废纸,你自己思想的、演说的、动作的,那就是活的三藏经典。你把它记下来的时候,你跟经典对照对照是不是一样的?确实是一样的。佛是自性起用,觉悟的人明心见性也是自性起用,佛佛道同!所以佛称如来。如来是什么意思?今佛如古佛再来,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叫如来。

  『神通变化靡暂停』,靡是没有,就是神通变化从来没有停过的。为什么没有停过?佛的神通变化完全是恒顺众生,随心应量。众生的心从来没有停过,众生的妄想没有停过,众生的分别没有停过,众生的执著没有停过,佛的神通变化怎么能停?佛的神通变化不是有意的,要有意,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萨了。他没有意思,完全是跟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那个感有变化,应也有变化。这个感是善的,佛应的是善的;感是恶的,佛应的是恶的。

  这个话怎么说?众生造作五逆十恶,堕三途地狱。我们要问:三途地狱境界是不是佛变化的?我说佛变化的时候,怕人听错会意思,那佛不是好人,他变地狱让人受罪。这个佛是自性,是自性变化的。所以三途地狱是不是真如本性?是,一点都没错!自性为什么变得这么恐怖?这么恐怖是你自己变的,随你的心念所转的。就像水一样,心平的时候水平静的,心极不平静,那个水就大风大浪,就这么个意思。大浪、小浪、平静都是你自己变的,自己变自己受,怎么能怪别人?那叫佛性,这个叫随心应量。

  所以我们要想境界好、境界殊胜,我们就懂得了,从哪里修?从心性上修;换句话说,从念头上修,决定不许可自己有一个不好的念头。念念都善,念念都清净,快乐!真有受用。久而久之你能够保持住,你就会开悟,智慧能现前,真的像《般若心经》上所说的「度一切苦厄」。不但六道的苦你不受了,九法界里面的苦你也不受了,真的超过了。你要问为什么会超过?你明白了,你觉悟了,你了解它的事实真相。

  三途、六道、九法界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觉悟的人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动心,他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说他多自在!所以叫「游戏神通」。他到世间来干什么?帮助众生觉悟,除这一桩事情之外,没有第二桩事情。这一桩事情就是《法华经》上讲的「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世尊在《法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所有诸佛如来、菩萨们、声闻、缘觉应化在世间,就是这一桩事情,自己没事,这是说真话。连生死都没有,他还有什么!所以看那个迷而不觉的人很可怜,贪生怕死,患得患失,他不知道事实真相。

  《般若经》上,《般若》是佛经最大的一部经,六百卷。《华严》八十加上四十,除了重复的部分,九十九卷。《大般若经》六百卷,比《华严》多上五倍,那六百卷经讲什么?我读了之后得了一个结论,九个字: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佛说了二十二年,就是给我们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在这个里头患得患失,你说多可怜,叫「可怜悯者」。它如果真的是有,真的不空,真的有所得,你在里头患得患失,那是应该的。佛要说是可怜悯者,佛讲这个话太苛刻。那是不应该的,它是梦幻泡影,这个真的是错误了,完全错了。可是真正觉悟过来的有几个人?这首还没讲完,后头还有一句。现在时间到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