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认识信愿行三资粮远离诸难恐怖

净空法师,信愿行

认识信愿行三资粮远离诸难恐怖  (共一集)  2002/8/16  澳洲净宗学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821b集)  档名:29-33-0001

  诸位同学,请看总结庄严偈颂第一首: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前面长行文里面,为我们说清净功德不可思议,这个里头有因有果。经文所说的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居民是法身菩萨,身心清净,就本经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分别执著都断尽了,真诚清净心现前,再加上这一些大德们无量劫中所发的弘愿,所修的大行,这个是世界清净庄严的正因。

  从果上来讲,清凉大师给我们归纳到五点。第一这是果报多,能「周给一切」。我们举一个例子,物质资源丰富,居住在那个地方的菩萨(我们一般讲人民)享用不尽。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资源有限,人口多了接济就不足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这个世间众生过去生中没有修积。佛法说,这个道理说得清楚,「境随心转」,别人心清净,就果报殊胜,能把所有一切的物质都转变成珍宝,享受无有穷尽。

  第二是「令常,永无乏绝」,永远不会缺乏,永远不会断绝,这个果德多殊胜。

  第三个是「令妙」,非常的微妙,使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的众生其乐无穷,真的,我们讲的是离苦得乐。他们是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不是理想,是事实。佛经能让我们生起信心,它的理讲得透彻,我们能够参透它所说的道理,它所讲的事相,我们就能相信,有理论在支持。

  第四「称性」,是自性自然变现的相分,也就是「出现品」里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从理上讲的,无生而生,相而无相,所以讲妙绝。

  第五是「自在」。自在到什么程度?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得大自在!

  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是触处成障,处处都是障碍,华藏世界没有障碍。我们就想到人家的因殊胜,我们的因很糟糕,我们的因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我们的因。什么时候我们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完全舍得干干净净了,华藏世界就现前了,华藏世界是纯净纯善所现的境界。这个说偈仪,我们就不多讲了。请看偈颂第一首:

  此刹海中一切处。悉以众宝为严饰。发焰腾空布若云。光明洞彻常弥覆。】

  偈颂一共有十首,分为两段,前一段有六首都是说的果报的庄严,作用的殊胜;后面四首是「对因辨果」,特别显示这里头因果的事实真相。前面六首又分为三个段落,这一二三四,四首是「别明严用」,这个庄严的作用。

  这第一首首先说明『此刹海中一切处』,这个刹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海中一切处,我们要问包不包括我们地球?如果不包括这个地球,我们地球是不是在华藏世界以外?不在华藏之外。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是在华藏第十三层。华藏总共二十层,像个大楼一样,二十层大楼,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都在第十三层,这样看起来,「一切处」里头包括我们的地球。

  『悉以众宝为严饰』。我们今天没有看到这个地球处处都是众宝庄严,没有看到!对的,我们是看不到,但是佛菩萨看到。我们现在读这些经典有疑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也有人有疑惑,请问释迦牟尼佛: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是娑婆世界里头的一部分,佛土清净庄严,我们怎么看不到?你老人家究竟是跟我们处在一个世间,还是你所居住的是别有庄严?

  我们知道佛坐在那个地方都是双盘,盘坐的,佛把腿放下来,脚趾按到地面,这个大地都变成黄金,这时大家都看呆了。释迦牟尼佛现神通,告诉大家佛住的世界是黄金为地,七宝庄严。为什么你们看不到?个人境界不一样!所以才告诉你这个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境随心转,你的心清净,你看的这个世界清净庄严;你的心染污,你看的这个世界五浊恶世。从世尊这个表演,我们就明白了,佛所讲的话是真的。

  佛所居住的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在哪里?跟我们这个地方(是凡圣同居土),不即不离;不能说是一样的,也不能说不一样的,这个是跟你讲真话。你的心跟佛一样清净,你一看到这个世界,你居住的环境就是实报土;你心里面充满了烦恼习气,那你看的就是五浊恶世。不是外头境界有变化了,是你的心有变化,心是能变,心是心变了,然后外面环境就所变了。

  这个道理我们讲了不少年了,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的相貌体质,当然连著的就是命运,这是最明显的。果然心理上改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你的命运变了。这一方面,同学们在《了凡四训》里头看到。《了凡四训》要多读多听,认真学习,这个是学佛最低的成就,最微小的成就。

  我们常讲改造了命运,从哪里改起?了凡先生是从断恶修善,这是改的幅度最小的;大的改变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这一点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没做到,他这个分别执著妄想统统都有。只是懂得恶不应该做,善应当要学,拼命在断恶修善上下功夫,他还是著相,还是分别,所以他得的果报小。像云谷禅师那样的人,他的改变就大了,那不是了凡先生的境界。我们在他的小册子里面看到,他引用云谷禅师的开示,中峰禅师的开示,这一些是大善知识,他们的心行境界完全转过来了,凡夫对他那真叫是莫测高深,他们入佛境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