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宗教与生活

学佛,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讲述 2003/1/28 巴布亚新几内亚

  尊敬的密歇尔阿訇、尊敬的比尔菲神父,还有佛教的觉传法师,马来西亚的大使贤伉俪,谢化城先生、吴福财先生,诸位先生、女士:今天,净空有这个机会来到新几内亚,与此地宗教,宗教徒聚会在一处,感到非常欢喜,也非常的荣幸。

  佛教,大家都知道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宗教。但是我自己在年轻做学生的时代,对佛教是一无所知,反而我对于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接触比较多。那个时候的观念总以为佛教是迷信的,因为从来没有听过法师讲经,只看到寺庙里面做法会为死人服务,这不但是给我,也可以说给社会许许多多人造成了严重的误会。早年,我在台湾学哲学,我的老师在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使我感觉到非常惊讶。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精华,最高的东西;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几句话打动了往年错误的想法、看法。于是从此之后,我就进入寺庙,进入寺庙就是找佛教的经典来研究,证明老师所说的是正确的。

  佛教的经典非常丰富,这是诸位都知道的。它的内容可以说比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所有一切科系还要多,确确实实把世出世间所有这些学术都包括尽了,决定不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学得完的。因此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分成十个宗派,这十个宗派就像大学里面十个学院,每一个学院虽然它学习的是一部分,可是部分跟全体是可以贯通的。即使在今天这一个宗派的课程,也不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完成的,所以宗底下再分派,就好像学院下面再分学系。如果能够在一个学系学成之后,可以说对我们这一生的生活,真正能够达到幸福美满。

  我接受佛陀的教诲,体会到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这桩事情在民国初年,也就是在九0年的初期(二十世纪的初期),欧阳竟无先生在中山大学有一次很著名的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需”。这次讲演震动了中国的佛教界,他举出许许多多的论点,说明佛教确实不是宗教,也不是属于哲学,但是宗教跟哲学是佛教里面的一部分。佛教究竟是什么?佛教是佛陀的教学,或者是说佛陀的教育。我们从这个观点去落实,我们才真正能够在佛法里面学到智慧、德能。

  佛教,释迦牟尼佛到底教我们的是些什么?从总的来说,佛教自始至终讲三个课题:第一个是真实的智慧。第二个是无量的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是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是智慧,无所不能是能力。第三个是讲的相好,究竟圆满的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他的教学内容就是说这三桩事情。

  佛教教学他是应机说法。应机说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程度,他的教学他有区分的。经典上常说一切众生有上、中、下三等根器,这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够肯定的。对于下根人,佛帮助他转恶为善;对于中等人(中等程度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对于上根人,帮助他转凡成圣。佛说的这三桩事情,正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这是不分国家界限,也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每一个人都追求福报。现在大家都求福,求福报,求聪明智慧,求多才多艺,求健康长寿。这些都是佛法教学、修学的主要科目。

  佛法对于修学确实他要有先决的条件,一定要具足这个条件,不具足这个条件,你很难理解他所说的、他所教的。这个条件,释迦牟尼佛他在世的时候就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是王子出身,他发心修学的动机是看到世间人生活得非常之苦,经典上记载的,他看到众生的生老病死,于是乎思索如何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他终于舍弃了王位,因为他知道这个事情政治不能解决。他年轻的时候武艺高强,他可以做将军、可以做统帅,这个问题是武力也不能解决。现在我们讲经济,经济也没有办法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所以他最后全盘舍弃掉,他走教学、走教育。他一生所做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从十九岁开始立定这个志向修学,学了十年。十年他学成之后,然后就到处的讲学宣扬,就像孔夫子教学一样。但是孔夫子教学只教了五年,释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所以这四十九年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效果。

  释迦牟尼他出生的那个时代与中国孔子非常接近,在历史上记载的,大概也是相差还不到一百年,可以说是同一个世纪的人。中国出了一个孔子。孔子,我们在他的书籍里面读到,他是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他就有成就了,这是说明他求学的是十五年,三十而立,他有成就了。他的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在佛法里面讲,这是个中等根性的人。孔子能成为圣人,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中等根性的人,他能成就,我们也能成就,那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非常好的典范。孔夫子他的学业三十岁完成,他到四十岁他能够做到不被外面境界诱惑;换句话说,外面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可以做到不动心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不受外面五欲六尘的影响,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是学问境界的提升。到五十岁,他就真正通达明了理事、因果,这个道理、现象他明白了,就是知天命,他懂这个道理了。到六十岁耳顺,那个境界提升就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接触一切境界通达明了、心平气和,他到这个程度。

  在我们想他周游列国,想把他的所学、所知的奉献给社会大众,所以周游列国他的目的也是求一个服务的机会,我们今天讲求个一官半职。但是列国的诸侯都不肯用他,这样不得已回到家乡去教学,所以夫子教学是不得已回去的。回到家乡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八岁,孔夫子七十三岁走的,所以实际上他在家乡教学只有五年,那五年教学得非常成功。他有三千学生,三千学生当中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个人。所以这是教学成绩,要看你所教学生当中有特殊成就的人有多少。这七十二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好的老师能成就的学生都不能跟孔子比。有成就的十几个人我们还看得到,成就七十二个人,在中国历史上夫子确实是空前绝后,这被中国人称之为至圣先师,这是夫子的成就。实在讲,是他当年作梦也没有想到的,他的成就。

  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来观察,解决社会问题,解决苦难的问题,一定要靠智慧,智慧一定要靠教育。所以儒家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要能把教育办好了,这个社会一定安定、一定繁荣,人民一定富乐,我们今天讲的安和乐利,它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教育才是政府施政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项目。释迦牟尼佛他从三十岁开始从事于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工作,不但他有言教,而且他有身教。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古时候教人是自己做到了以后再说,这是第一等的老师;说了之后,自己能够做到,这是第二等的;说了之后自己还做不到,那这就是第三等的。所以像孔夫子、像释迦牟尼佛这是第一等的,他们是先做到然后再教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