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烦恼魔’:就是贪欲等烦恼,能扰害我们身心不得安定。修行人最主要的是身心安定,有了烦恼就不能自主,它会引诱我们的心向外奔驰,使我们对正法懒惰懈怠,不能如法修行,所以叫烦恼魔。 第二、‘五阴魔’:就是组织生命的色、受、想、行、识五种阴魔。通常我们叫做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生命体的要素,这个生命身体,本来是我们修学的最好工具,但是,因为我们不会好好的运用,不但不能使善业增进,反而成为制造罪恶的工具。因为众生日夜贪求五欲的享受,因此,障碍我们修行正道,所以称为五阴魔。 第三、‘死魔’:就是无常魔,它能断人命根。我们发心学佛,希望一生成就,但是刚刚修学上轨道的时候,无常来临,使我们道业未成,已经断送命根。实在是修行人极大的魔障!譬如说,一个人死了以后,能够再换一个新面目来到世间,就算生在人道,是否还能闻到佛法?谁也没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而唯一对治的办法,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就像佛陀开示我们,掌握今生,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 ‘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 五、多闻智慧觉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成就辩才’有四种: 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