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这样做,那在生前就会是肆无忌惮的小人。不这样做,就做什么呢?他对于善觉得没有什么好处,对于恶觉得效果来得很快,他就必然地会去造恶,必然会嘲笑道德。他对于善恶是这么错误的知见,说明他不信因果。当他不信因果,又对恶觉得很好的时候,就一定是肆无忌惮,就是不遵守道德的规范,甚至蔑视世间的法律铤而走险。“只要能够获得功利,我就可以什么都行,什么都敢干。”那敢干的程度就是胆量非常大啊!那是蔑视一切。你看那个最近正在披露的——可能国家也在重视这个所谓的足球作假问题。踢假球,那都是作伪。这种作伪的后面是什么?就是利益的控制。他把球队买通,控制球队,控制球员踢假球;然后在这个彩票方面他基本上就幕后操作:他这样干。那你说,一个体育比赛都是大家买票来,是要去看体育竞赛的——公正的竞赛,结果他看的都是大家在踢假球,踢伪球。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那有些商人就是这样操纵,然后买通了很多人。这个事情都到国外去了:新加坡对这个事情是法律非常严正的,看到中国这个球队这么做,人家都要动用法律。他就敢这样地遍扫一切,这就是肆无忌惮,把体育比赛的那种公正原则完全就踏在脚下。你说说,这种事不是造很大的恶吗?现在那个肆无忌惮的小人太多了,在肆无忌惮当中他认为他多么有英雄气。他可以用这个钱打通一切,只要他所在的地方就是一片腐败:这就是根本不相信因果的人。他生前一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这是他世间的花报;他的果报一定是三恶道,是下地狱的。生为肆无忌惮的小人,死了就等同于腐烂的草木,这就是非常痛惜的事情——“可不痛哉”。这是古往今来那些不信因果、崇尚作恶的人的一个结局,真诚为“可怜悯者”。身为具有佛性的万物之灵的人,却在这一生当中完全丧失了人性,堕到三恶道里面去。 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有待,更有再拜而致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 那么觉明妙行菩萨说完了这段开示之后,就默然而住。当时与会的大众三十多人也在那里沉默。有的表现出好像还没有听够;好像也没有听明白,在那里很严肃地等待——是不是有下文;还有的人又向菩萨顶礼,好像又要祈祷什么:大众表现的是这样的。你看觉明妙行菩萨这样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段的开示,这些开示虽然说得很平常,但是确实针砭了当时人的心性上的、行为上的弊端。实际上这个弊端也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我们后来的众生身上。大众但是还没有真正觉悟过来,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就说:“看看你们这些人愚痴到了极点,听闻到上面的言语竟然内心深处生起不了希取道德之心,竟然没有一念的回光返照来反省检点自己的心行,生惭愧心。”没有这个心理,还是在什么呢?还是在他的胸中想来问一问:“我的家里怎么样啊?我子女的命运怎么样啊?我以后怎么回事啊?”还是要问这些吉凶祸福的事情。不能对生命本身本源性的东西有一个智慧的观照,产生不了正知正见。所以这叫“苦哉苦哉!”。一切众生都是在知见颠倒当中生活。这种知见颠倒就会导致他颠倒的人生价值观,就会引导他一个扭曲的人生:三恶道就是这么形成的。觉明妙行菩萨说:“虽然你们这么苦哉苦哉,值得怜悯,但菩萨还是有同体的大慈悲心,这种系念众生之心无以复加。既然你们这个样子,我再更进一步说些古话。”你看这个“古话”,就是古圣先贤说的话。我们学佛一般有个话叫“以古为师”:越古的东西越纯正,越到了后来的东西越掺假,越有水份。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还是以古为师——是一个原则。所以觉明妙行菩萨也说:“我再说一些古话,来觉醒你们这些愚痴的幻梦。”——让你从愚痴的梦中醒过来。 那么下面就做出了四点开示。这四点开示也非常重要,是我们修行真真实实地落实在身心上得利益的事情。好,看这四点。第一点是说学道之士——就是修学佛道的同修同仁——要注意一点,就是端正自己的情绪。“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好,那我们要了解人性,就得要了解人有七情。七情是哪七情呢?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碰到顺境很喜悦,很欢喜;碰到逆境马上愤怒,瞋恨;碰到悲痛的事情,悲哀;碰到危难的事情,恐惧;碰到喜欢的东西,那种好乐、爱好、占有;对于贫穷什么不好的东西,很讨厌;对于男女、饮食的东西是一个大的欲望。这七者是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去学,他就有这种情绪反映。你看小孩子,他这个喜、怒、哀、惧、爱、恶、欲,完整存在。而且这种情绪是跨文化的、跨国界的:中国人有这种情绪,欧美人照样有这种情绪,而且他情绪的表情反映都是差不多的。那这里要注意,对这些情绪你一定要它正。 “正”就要有两点。第一,是不让这些情绪显现出来。这就是“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爱、恶、欲没有发出来,这就是中。那一旦要发出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你即便发出来,你也合乎礼义法度,跟礼法不相违背,那叫和。你只要致中和,就天地正,就万物生育。但只要你有这种情绪,马上我们的心性就会偏离。所以《大学》里面讲“修身在正其心”。正心,那怎么正心呢?你“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就是你在愤怒的时候,你的心就不正了。这就在分泌毒素了:在愤怒的时候,你是恨之欲其死的。那这种瞋恨心就障碍了仁爱心,障碍了慈悲心。瞋恨心上来是恨不得把对方打倒在地——还要踏一只脚:是这样一种心理。就是残忍的心会起来,这时候你的心性就不正了。那“有所恐惧”——当你恐惧出来的时候,也“不得其正”。这种恐惧的情绪,你想想,当你碰到紧急的火灾、水灾、海啸、地震,在恐惧的时候你能想起这句“阿弥陀佛”吗?他也念不出来,他也想不起来。他就想到“哎呀”,恐惧之余都晕了,最多想到叫爹叫娘了。他就想不到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想不到“我当下这个心怎么关心他人”——都没有了。这“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就是你对一个东西有好乐,情有独钟,你好古玩,好字画,好游泳,好下棋,好饮酒,好吸烟——你只要有一好,这个“好”就把你系住了,心就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你天天忧愁,才下心头,又上眉头,这你心也不得其正。所以这些情绪,作为修道人一定要管理好。这个修道人为什么要淡啦?平淡,淡之又淡,这种喜、怒、哀、乐、爱、恶、欲就起不来。那在这几种情绪当中,为什么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注重礼——礼乐文化?实际上这种礼的精神,就是治理人的这种七情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