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皆有觉明妙行、求加被驱障缘、佛号却妙药

《西方确指》皆有觉明妙行、求加被驱障缘、佛号却妙药 诸弟子欲造像供养,请示法相。菩萨曰:“诸弟子欲造相供养,积诚已久,合当显示。但汝尘劳中,我妙明内,即今显现,汝等不能见也。又我随

《西方确指》皆有觉明妙行、求加被驱障缘、佛号却妙药

诸弟子欲造像供养,请示法相。菩萨曰:“诸弟子欲造相供养,积诚已久,合当显示。但汝尘劳中,我妙明内,即今显现,汝等不能见也。又我随机感化,身相不一。今但从本起修,可画作大比丘相,面如满月,形体丰伟,着袈裟坐莲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说法相。眉间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弥陀佛结跏趺坐。要须庄严相好,不得潦草。”诸人闻已,皆拱立思维如是法相。菩萨乃言:“诸弟子,人人有个觉明妙行,不即不离,在汝诸人摸索不着处,时时出现。即今明白,更不须设像供养,愿见于他日也。”

我们请看第二十二段:人人有个觉明妙行。这些弟子们由于得到菩萨的法乳之恩,非常感戴,所以就想造菩萨的像来供养。就请示法相,看看我造菩萨的像该怎么造。造佛菩萨像要有度量,要有规则。法相造得庄严,造得如法,才能寄托法身的功德。如果法相造得不庄严,甚至造得很丑陋,就是亵渎。有一部经叫《造像度量经》,讲造佛像,它每个部位的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三十二相都有严格的诠释的。把三十二相造得庄严,寄寓法身的功德,这具佛像就有灵验,就能度化众生,功德无量。在一切功德当中,造像功德第一;但是如果你造得不如法,造得很丑陋,罪过也无边。所以这桩事情它是很严肃的事情。本寺建阿弥陀佛的大铜像,我们在这个小稿和中稿当中经过几十次的修改,不厌其烦反复斟酌,反复修改。就怕造得不如法,自己反而造了无边的罪业。目前造的像,大家也看到,虽然达不到十全十美,在目前,也就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了,也就是这么一个水平了。显现什么像,也是我们心里对佛像理解的一种诠释。

觉明妙行菩萨说:“你们这些弟子们想造菩萨像来供养,我也知道你们这份真诚心由来已久,按道理应当显示我的法相。”但是汝等是在尘劳中——就是在无明烦恼里面,我是在妙明内,是出了无明烦恼,是在妙明真心里面,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样,我就是给你们显现我的相,你们也见不到。菩萨像——报身像,凡夫怎么能见得到呢?就好像地上的蚂蚁,也看不到我们人一样。但是菩萨很慈悲:“我也会随众生的根机所感,来显现化身像。”化身像随众生的心识变现的,它不能有一个客观的东西,也是显现不一。所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不是观世音菩萨故意有三十二应,这是随三十二类众生的心所显现的菩萨形象。“你们一旦要造像,也就从我本因修行的那个像开始,可以画一个大比丘像,面如满月。”福报像——满月之像。“形体非常丰厚、伟岸,披袈裟坐莲华上,左手放在膝盖上,右手做说法之相,眉间也有白毫放出光明,光明当中有显现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之像。阿弥陀佛像要相好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得草率行事。”这些弟子听到这样开示,都恭恭敬敬立在那里,尽心思惟刚刚说的法相应该是什么样子——打一个草稿。

这时候菩萨又进一步开示,这个开示很重要。因为这是他们想外部菩萨的像,不能回光返照,这时候这种开示是让弟子回光返照——“人人有个觉明妙行”。觉明妙行是很慈悲,是很有力量,你外慕诸圣,外慕菩萨,但是当下要内重己灵,你己灵里面就有觉明妙行菩萨的相好、庄严、功德、智慧。人人有个觉明妙行,跟你们不即不离,在你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你们内心结跏趺坐。但是你们想找他找不到,在你们思惟心、意识找不到的地方时时出现。你看这段开示很好:我们只是很崇拜觉明妙行,实际上我们自性就有觉明妙行。为什么我们不回归到我们的自心,把我们本具的觉明妙行的相好、庄严、功德显发出来?所以这样一指点,就告诉这些弟子:“你现在明白了,你有觉明妙行。好了,你就如法修行供养,发菩提心供养,就是对我最好的供养,就不需要再去造我的像来供养了。你要见我的像,就赶紧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我的像吧。”做了这样的开示。这位菩萨真有智慧,真慈悲,也真善巧方便。大家就皆大欢喜。

查定宏因丧子,欲弃家为僧。菩萨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断无益之事,绝无益之友,皈心大觉,愿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驱诸障缘。汝向畏祈寿保身,当注力于此,勿多言也。”定宏乃问:“奉教持《金刚经》,但诸字句有不同者,当从何本,得无差谬?”菩萨曰:“‘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并无差谬。”

请掀开文本。请看第二十三段:精求加被驱障缘。这段开示的因缘,是由弟子查定宏他家庭遭受一个变故。就是他的儿子去世了,所以他心灰意冷,就想“弃家为僧”,来问这桩事情。那么出家是一件大事,真正要发大菩提心。正确的心态:真为生死,为佛教的传播,为度众生出家。不能由于生活当中遭到什么挫折,就想到要出家,那寺院可能真的就成了避难所。觉明妙行菩萨对于他这样一个出家的因缘并不给予支持,所以就开示说:“你别打妄想要出家,出家的事情你是做不来的,现在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心以治心。”由于他儿子去世——中老年丧子也是人生一个悲痛的事情——所以他肯定灰心、悲心、伤心。这些都是跟道不相应的,所以要他正心来治心。就是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以这样的心了知诸法的空相。一切家亲眷属、父子之缘,如梦,如幻,如影,保持这样一个正观的心来疗治你当下那种灰心、伤心:是这个意思。以你的正念来疗治你懈怠的身业。正念还是要端正自己修道的心,精勤用功,不能为一点生活上的挫折,就在身业上懈怠下来。看来菩萨对出家这个事情,是看得很殷重的。不能说你的儿子去世了,“我世间上也没有什么盼望了,也没什么意思了,干脆就出家吧”。以这个心态出家怎么能荷担如来家业?所以就不赞同他出家:“你就在家里断除无益之事。”就是一心修行道业,再不要在五欲六尘、恩恩怨怨、增长轮回的事情里面继续下去了——断除。也要杜绝一切无益之友,那些酒肉的朋友、利益的朋友都要杜绝;要亲近善知识,要全身心皈命佛陀,要发出大的誓愿,要出离迷惑颠倒的六道的苦难。这就是以苦为师:由于你儿子的去世,来增上你修道的这种愿力,了解一切的无常。

那么在皈命三宝的过程当中祈求加被,这样就能够“挹彼洪波,滋我燥土”。这是种比喻的说法,“挹”就是获得,“彼”就是佛陀三宝智慧法雨的滋润,“燥土”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地——都是干燥的土,像沙漠似的得不到一点甘露法水的滋润,非常贫瘠。所以一定要“挹彼”,就是借助佛陀的力量,实际上这里也有着借助自性天真佛的力量。“精求加被”,要精勤地祈求三宝的加被。三宝有住持三宝——法界常住的三宝,也有我们自性的一体三宝。我们的本觉理性没有失去一点,如果我们真诚向内心求,我们自性的三宝也能加持;我们再外慕诸圣——法界常住的三宝,我们去皈依,能够获得他们智慧的洪波来滋养我心地干燥的劣土。这样获得三宝的加被,就能驱除一切障缘——障碍我们修道的缘。你平时只是想到要祈求长寿,注重的是保养身体,现在你儿子的去世是当头棒喝:寿命、身体是不可靠的。所以就应当转念“注力”于三宝的皈依。你不要再去多打妄想,就只是注意修行。查定宏就问:“我平时也奉菩萨的教受持《金刚经》,但《金刚经》有几种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不同,不知道依从哪个版本才得无差谬。”《金刚经》有几个译本,这里面你选择其中一个,至诚恭敬去念就可以,没有必要在几个版本当中去分别它的优劣。菩萨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就是把它放置在一边,只是回答说:“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并没有差谬。”他的意思就是你选择其中一个相应的版本至诚地念就可以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