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绝群离俗、勿自怠废、当净其心、当发道意

《西方确指》绝群离俗、勿自怠废、当净其心、当发道意 好,请看下面。示常摄曰:“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就告诉他“绝群离俗”。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

《西方确指》绝群离俗、勿自怠废、当净其心、当发道意

好,请看下面。示常摄曰:“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这就告诉他“绝群离俗”。一个修道人一定要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性本源。“有口若哑”,虽然有口,但要慎言,好像哑巴一样,不要随便说话。我们一天到晚嘴巴掉三寸不乱之舌,“啪啦、啪啦”说了多少话,你想想一天造了多少口业。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言不及义,东家长西家短,真的是:我们这个口业是最容易造的。所以一个修道人不轻易说话,有口好像哑巴似的。有耳朵若聋,不要随便听人家的话。有些人就喜欢打听小道消息,人家两个人在那儿窃窃私语,他都要凑过去听一听怎么回事。其实你的耳根一定要摄住,“返闻闻自性”——闻自己能闻之性,外面的声音跟你没有关系。所以有耳朵好像是聋子似的——要这样。自己的身业离开人群,离开世俗。为什么比丘要住阿兰若?不要在人扎堆的地方去;人只要在一起,都不甘寂寞,他就想象种种热闹的场面,来用所谓的“娱乐”活动充实自己。一个修道人那是不适宜的,要离开人群,离开世俗,离开那些五欲六尘的熏习。这样,你的道业才能够崇高,才能高雅,才能脱俗,才能纯洁。

好,请看下面。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废者,多身后忧。”这是第十一段:示常源勿自怠废。就是你的修行不要懈怠,懈怠、放逸就不是比丘的样子了。一个比丘他是为什么出家?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不仅仅是出两扇门之家。那要出三界,要出烦恼,这是要勇猛精进修行的,这叫如救头燃、如丧考妣。你看丛林为什么打木鱼,那个鱼的眼睛是睁开的。所以一个比丘如果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睡眠时间很长,这都是不许可的。如果一个比丘自暴自弃自废——“自废”就是这种懒惰——念念不能提起正念,不能思惟无常,不能把精进勇猛的精神调动起来,一天到晚就不知道干什么。因为出了家也没有名和利的压力,如果他的道心上不来,他就容易放逸,容易懒惰。有些人说是参学,实际上到处观光旅游。再就是有些自废,也包括什么?不用在道业上,去赶经忏佛事,一天到晚像赶场一样的,这个寺院赶到那个寺院。这些都是自己荒废自己的道业。如果一个比丘不能修行脱离生死的苦海,不能利他,来住持法道,那你这个四事供养是吃不消的: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了。你接受供养不是好接受的:你不能自利利他,那接受供养是要还债的。还债怎么还呢?那就是披毛戴角还了,做牛做马去还了。甚至如果你又破戒什么,那都要下地狱。这就是自己废弃道业的人,他大都有身后的忧患。身后什么忧患?就是没有解决生死问题,甚至到三恶道里面去了。

请掀开文本第四十六页,请看第十二段。示定茂曰:“汝是道人,当净其心。能净心者,可以超群。”这是第十二段:示定茂当净其心。这四句话非常直白。说汝是修道之人,修道之人就得要修行,修道。那在修道的行门当中,当以净心为主要。这个“净心”,修清净心。为什么要修清净心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妙真如性一切众生本具,而这些心意识的妄想、杂念本来是没有的。一切善法也在我们的真心里面完整具足,但是无量劫以来,我们随着迷惑、颠倒、污染的缘起,就断不了本来空的妄想、杂念,就不能证得本有的真如佛性。那么现在知道修行修道,一切性德本具而未修,佛性本是而未成就,现在从哪里下手?就要从净心下手,要随觉悟之缘、清净之缘来获得我们本具的清净心。

那么在一切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一法是最为直接、最为圆顿。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说几句话,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你看它就是非常直接。一念相应——我们能念的这个心跟阿弥陀佛清净的佛号相应,那么当下我们能念的这一念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能够净念相继,念念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相应,那念念都是佛。我们凡夫众生的心要把它转为佛心,就得要靠这句佛号。这里比喻:就好像一颗清水珠,它下在浑浊的水里面,浑浊的水由于这个清水珠的力量就不得不清——变成清澄了。那么我们的乱心——散乱的心,如果有阿弥陀佛名号投进来,我们凡夫散乱的心也不得不佛——也趋向于这个名号功德的清净、平等、觉性、慈悲。这样就以具足全佛之心——我们的心具足佛全体的功德这叫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就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涵摄着心性所有功德的。当我们以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的时候,我们由自心显现真实的果佛——果地上成就的佛,以他全体的福德、智慧、威德、神通道力就来加被我们,就能熏习我们。这就是修清净心最好的方法。

那能够这样信愿称名、修清净心的人,就可以超凡入圣,跟一般人就不一样。《观经》就赞叹念佛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人中的白莲华。善导大师——对这“人中分陀利华”——用五句赞叹的话进一步诠释这个经文。就是真正信愿称名的人是“人中好人”——人里面的好人;“人中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人,而是妙好人,就是不可思议的好人;“人中上上人”,不是一般的上人,一般讲上人,你修得声闻、缘觉都叫上人,上上人——上人里面的上人;“人中稀有人”,就是能够信愿称名求生净土的人在人里面是稀有难得的,就好像人中之盐;最后是“人中最胜人也”,是人中最殊胜的人。所以有这样的赞叹,就表明他可以“超群”,完全跟一般人不一样了。

好,请看第十三段:示定随当发道意。示定随曰:“老实是宝,又有不好。若只如此,止堪温饱。何用出家,愿离痴恼?当发道意,莫空过了。”开示定随的,那么定随显而易见是一个很老实的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种老实是宝,很值得赞叹、推崇。这个不老实的人,他以为他很聪明,很随机应变,很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善于运作,但这种人迟早是要吃大亏的。所以儒佛圣人都教育我们要诚实。诚实是美德,不能讲假话,不能坑蒙拐骗。这些是“宝”,但是“又有不好”。怎么理解呢?你只停留在老实的层面,这还是人天的道德规范,还不能仅仅只做老实人。如果你只是做老实人,就“只堪温饱”。“只堪温饱”就是你只能保持、得到人天的身份。现在你是一个出家人,如果你只是得人天的温饱,你为什么还要出家?出家就要出愚痴、烦恼之家。“何用出家,愿离痴恼?”愚痴就是没有智慧,迷惑颠倒;烦恼就是见、思惑具足,财、色、名、食、睡割不断。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老实的层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