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念佛相续、精勤念佛

《西方确指》念佛相续、精勤念佛 大家看第三段:开示上德,念佛相续。这几句很简单,很简略,“头既秃,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念念恒相续”。说得很简洁很直白,但是非常管用。

《西方确指》念佛相续、精勤念佛

    大家看第三段:开示上德,念佛相续。这几句很简单,很简略,“头既秃,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念念恒相续”。说得很简洁很直白,但是非常管用。“头既秃”就是头已经秃了,说明年纪大了,年老力衰了。在这时候特别要注意三点——在心性上。第一要知足,“当知足”,这是一个对治的良药。孔子曾经有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一个君子修心养性,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要注意要戒的一个主题。你青少年阶段血气未定,身心还没有健全,这时候你“戒之在色”,色欲要戒。如果你这个淫欲心很重,提前有这种行为,你身心就受到了戕害。等到你年壮了——到了中年的时候,身体也很壮实的时候,血气方刚,这时候最容易去竞争,去跟人家斗——“戒之在斗”。到了老年了,血气衰弱了,这时候要戒什么?“戒之在得”,这个“得”就是贪得。因为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这时候反而觉得:“我奋斗的时间不多了,也没有多少资本了,我要掠取更多的东西储存起来了。”所以年纪大的人都容易小气,容易贪很多东西。你看这个官场上的贪官有一个“五十九岁现象”,他可能以前还不怎么贪,他想到:“我马上要退休了,最后一年了。”这时候往往他就会越过警戒线。这都是圣人早就看到众生有这种心理上的烦恼——这样的一个误区。

所以就告诉这个上德:“你要知足。”年纪大了要知足。知足一法是佛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常常点示。一般会把这个少欲、知足放在一起:少欲知足。什么叫少欲?你对于外境的五欲不求不取,这就叫少欲。知足是什么?就是得到了一些——得少,但不悔恨,不懊恼,这叫知足;对目前的生存状况他感觉到很满意,这叫知足。那么修心养性之人,特别要注意寡欲知足,孟子都说“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多欲之人,心就散乱了。《佛遗教经》里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说少欲之人就不会对他人谄媚、委屈。因为你有求于人——多欲就求人,求人就得谄媚,就得讨好了——求人家给他好处。但少欲之人他就比较刚直一点,无有谄曲,也不为这个六根的欲望所牵。少欲的人他心中很坦然,没有畏惧感。少欲者就有涅槃。佛告诉这些比丘:“汝等比丘,想要脱离诸多的苦恼,要观知足一法。知足一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你能知足,虽然卧在地上都像天堂一样安乐;你如果不知足,虽然处在天堂那样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如意。所以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虽然很富裕,但还是显得很贫穷。“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那这个知足一法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资源。现在我们很多人活得很累,包括对整个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就在于多欲,不知足,贪得无厌。所以使我们的地球整个形成一种很大的危机。你看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正在举行,全世界各地关于整个的地球生态气候问题,各个国家要承诺,要把这个排碳量降低。如果再不有这么一种行为,不把排碳量降低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可能会提前毁灭的。但是这次据说也没有形成一个法律文本方面的东西,只是各个国家有一个自我承诺的约束而已,还没有法律上的约束。你看我们中国也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排碳量基础上降低40%到45%。在降低近一半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知足,能够少欲,能够素食,能够过简朴的生活,能够惜福,我想我们国家的排碳量下降的幅度会很大。如果不从观念上改变那种高消费、占有更多生存资源的贪心的话,你想把排碳量下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是“当知足”。

第二是“念无常”,无常就是死。一个修行人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猛厉的贪欲、追求,都会当下瓦解、融化。所以要常常念死。然后“断爱欲”,年老之人要断爱欲。这是保养身体、得到身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一点,印光大师曾经在《寿康宝鉴》里面有一段对世人非常好的警示。他老人家很慈悲的说:世间之人十分里面有四分——占到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度直接死亡的;还有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分,身体亏损,感染其它的疾病间接而死的;世间之人能够在他命终安分死亡的只是占到一两分而已。你看,这个爱欲对人的损害有如此之大!所以一个真正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到年老的时候你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子女都已经结婚以后,应该要走向断爱欲的道路。你能做到知足、念死、断爱欲,然后剩下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忘阿弥陀。你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念不空过。“念念恒相续”——“净念相继”,你就能够转凡成圣,你就能够得到心地的清净,临命终时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拿莲台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最终成佛。所以这是对年老的人最好的开示。

请掀开文本,请看第四十四页。这个流通分里面最后开示的第四小段:示耳之精勤念佛。这个偈子念一下。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好,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的利益。

那么从这段开示来看,耳之可能是一个性情上比较懈怠、放逸的人。根据这个来加以对治——“勤则不病”。一个人要勤劳,勤奋,勤苦,精勤。无论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道业,都要勤奋。这个勤奋在六度里面就称为精进波罗蜜。那一个人在世间,他能够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去做,遇到事情都能够动脑筋去想,身心都很勤快勤劳,他身心的各个部分——五脏六腑、大脑的神经细胞,都能够活跃,他就调动了人潜在的免疫系统,就能不生病。反之,不勤奋、不勤劳就容易生病。我们看现代人,虽然好像物质生活比古代提高了很多,但是为什么病这么多呢?现在你要到医院去——现在最跑火、生意最好的就是医院——医院盖多高的楼还是人满为患,病人特别多。这里面跟不勤有关系,现代人都容易放逸。比如现在发明的一些东西,都是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大家都喜欢去买汽车,一个长期开车的人他容易生病。不愿走路的人,一出门就想坐车;一上楼也不爬楼梯,就上电梯:这些都容易导致疾病。一般的是身体动、心静,这个人身体会比较好。但现在的情况是身体不动——坐沙发、坐汽车、坐电梯,身体很舒服;但是心很乱,心乱想,正好相反。这就导致种种的疾病,尤其是心理上的疾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