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四喻显净业法要

《西方确指》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四喻显净业法要 孟冬二日,为菩萨诞生之辰,众设供称寿。菩萨曰:“汝等以何物寿我?”皆曰:“心以为供。”菩萨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

《西方确指》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四喻显净业法要

    孟冬二日,为菩萨诞生之辰,众设供称寿。菩萨曰:“汝等以何物寿我?”皆曰:“心以为供。”菩萨曰:“心是何物,可以持供?”答曰:“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菩萨曰:“既言无物,谁知至诚?能知诚者,定有处所,可得举示,云何无物?”答曰:“实无所得。”菩萨曰:“汝言无得,为是暂无,为决定无?”众疑议未对。菩萨曰:“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一涉纤疑,毫厘千里。当知汝等言诚言妄,说有道无,皆是起灭计较、推详卜度之心。以是祝我,均无所益。听我妙偈:“至真无二心,至真无量心。心非一切心,一切性非心。除妄心不实,依真心强名。真妄两不立,南无释迦尊。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

    请看第十七段:了心无处所,方便福群生。这是觉明妙行菩萨的一个偈颂里面的两句话。了达心无处所——就是“觅心了不可得”,从这里生起方便的后得智,造福众生。这是到冬季——“孟冬”,孟冬属于初冬。入冬的第二天是菩萨诞辰之日,大众就准备——设种种供具、供养品,来为菩萨做寿。菩萨就问他们:“汝等以何物为我做寿?”与会的弟子就说:“心以为供。”以这颗心作为供奉。菩萨就问:“心是何物,可以持供?”你看这些话语都是教化学人的,叫机锋转语,指归向上本分。你说你心来作供养,心是什么物?你可以拿它作供养?那弟子回答:“唯一至诚,本是无物。”这个心唯一是至诚,至诚之心本来就没有什么物。这就有点六祖慧能跟怀让禅师的对话。六祖问:“你是从哪儿来?”怀让说:“我特地从嵩山来,拜见和尚。”六祖慧能说:“什么物?怎么来?你说来,是什么物?怎么来的?怀让禅师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来,我也不是身体来,也不是有个东西来。说似一物即不中,自性绝待,说像一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了。六祖慧能就印可他这个回答。

    菩萨说:“你们说无物,既然无物,谁知道至诚?能知道诚的这种知觉心,一定是有处所,你们找找看,举示这个能知真诚的东西。能不能举出来?为什么说它无物。”这弟子回答:“实无所得。”真实的,这个无所得。菩萨又追问了:“你们说无所得,是暂时无所得,还是决定无所得?”你看这些机锋转语一下去,一勘验:实际上这些弟子未明心地,一谈到关键处,就没有办法去对话。因为禅宗这个机锋转语是当下现量回答的,不需要“我要去想一想,你等一等”。你一想就错。所以现在这些弟子们就想,拟议。“拟议”就是想,想一下,讨论一下。所以菩萨不认可他们,就给他们回答:“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这就反映心性当中:无,决定是无,没有一物,“本是无物”;但是也不能说它断灭,它能发挥妙用,所以从俗谛的层面来说——假谛的层面来说,它也有,“有则决定有”。只要把握了这个心性的真空以及它作用的妙有,才把握了它的本来面目。所以叫做“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

    “一旦涉及到你有纤毫的怀疑,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开始差了毫厘,最后结果就失之千里。“你们这些人谈什么真诚,什么虚妄,说有说无,都是你们的生灭心,靠逻辑思惟去计度出来的,都不是直起直用的妙明真心。所以你由这个心来给我做寿,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告诉他:“你们来听我的妙偈。”这个大家可以常常参酌一下。“至真无二心,至真无量心。”就是至极的真心,它是不二的。不二的心就是圆融绝待的,进入那种空明状态——无相无念的心。这是“至真无二心”。但至真呢,它又无不相,能产生妙用,又叫无量心。“心非一切心”,不要以为心有一个客体,心本是空,没有一切心。一切性也没有它的客体,也不是心。心也不知心。实际上真心就是无心。当然这个绕起来很难理解,但要知道诸佛是无心的。无心才能无不心,无为才能无不为:是这么一个关系。你有心,就是有造作;有造作,就有局限。无心,才无量。

    你说“我要除掉妄心”,这个说法在一种究竟层面是不成立的,是不真实的。除却妄心亦为邪,你说“我要依真心修行”,这个真心也是勉强的一个名相概念。在一个本体层面,真心、妄心都是不能让它成立的。你有真心的概念,就有妄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对峙、对待都是不真实的。一定要消除真、妄的对待,才能回到佛的境界——“南无释迦尊”。“真妄两不立,南无释迦尊。”要了达心没有处所。你看《楞严经》七处征心,七处:心在里面,还是在外面,还是在中间,还是在根内……一切都没有,无心。了解心的虚妄之相、缘起之相,才能见性;见到性,开发了如来藏,这里面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功德,就法尔自然地现前,就能够善巧方便地去度化众生。所以一切功德要在诸法空性当中生起来。

     时诸弟子咸再拜,愿更闻法要。菩萨曰:“善哉善哉!汝等愿更闻法要,当诚解我语,善答我问。诸弟子,譬如有人谓一人言:‘燕京帝王所都,富贵无比。’是人闻言,有志往否?”咸曰:“愿往。”菩萨曰:“汝不识路径,当云何?”咸曰:“有人指示,从之而行。”菩萨曰:“不可。倘是人指以向南、向东,若不明辨,竟从其言,则燕都远之又远矣。”众曰:“然则如何?”菩萨曰:“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教是人曰:‘汝须向北而往,便可直达帝所。’诸弟子,此人所指,有错谬否?”咸稽首曰:“无谬。”
    菩萨曰:“又譬如有人,欲登万仞之巅、九层之顶,当如何教之?”咸曰:“从卑至高。”菩萨曰:“然。古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须是从第一级,至第二级,乃至最上一级,方为正说。若云一步便跨到最高处,为浪语矣。
    又譬如有人,天子将命以官,诏是人曰:‘汝愿为宰相耶?小吏耶?’是人云何上答?”咸曰:“必愿为宰相。”
    菩萨曰:“然。又譬如有人,在于歧路,不知所从。有悯之者,指曰:‘是边极艰险,极曲折,不得便出头。是边极正大,极平坦,走去便得出头。’其人受指,于此两边,当走何路?”咸曰:“走正大,走平坦。”
    菩萨曰:“善哉善哉!尔等酬我所问,俱合正理。然尔等能明解我所喻否?”咸再拜曰:“唯垂开示。”菩萨曰:“善听。尔等向来虽有求道之心,而不识修行之要,趋向无据,如人欲往燕都而不知路径者是。若遇邪师,教以邪法,如帝都在北而反指以往东、向南者是。则其人虽终日行,而茫无归宿,何由觐至尊,何由成大道?今我所示弥陀净土,帝都也。信愿行三,勤加精进,终至往生,是从第一级至最上一级也。期登上品,是愿为宰相,不愿为小吏也。依此而修,是走正大,而不行邪曲也。我即走过燕都之人也,若尔等不能深信,是舍帝都而趋边地也,弃宰相之尊而就小吏之贱也,背正大而求艰僻也。万仞之山巅,九层之塔顶,非尔所及矣。可胜悲痛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