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现在去做善事,好像都怕别人笑话。一个自行车倒在路上,你想去扶一下,都有心理:“哎呀!这个自行车我去扶,别人会怎么看我啊?别人是不是说我要出风头啊?再加上这个事情别人不做,为什么我去做啊?”等等,他内心都有这样很多的障碍。所以就使得这个举手之劳的善行,他都很难去做。目前为什么整个道德的风气需要一种道德、因果的引导?有道德、因果的引导,才能把这微弱的善调动起来。但是现在是以利益作导向,一切都是功利,都是竞争。在这种风气之下,他善的一面就被压抑住了,那恶的一面起来了。真是都充满着那种机心、那种瞋恨、那种不择手段、那个把对方干掉的心理。你看重庆抓了很多黑社会的,说是黑社会——其实有一个被抓进去的,现在有一个很著名的律师跟他做辩护,说他并不是黑社会的头子。因为这个人他是做了很多恶事,但是他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如果别人妨碍了我,我就要更厉害地对待他。他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手段就显得非常残忍。但是你说他构成了黑社会什么的,倒好像证据不足。他就是这种人:谁挡着我,我要严厉地制裁他,严厉地对待他。他代表社会上一种在竞争压力当中人性恶的一面极大调动的情况。所以商场如战场,政场如战场,你说活得苦不苦?既然都要像狼一样,那狼与狼就是相互撕杀的。“如果我要像羊一样,我就完了。我不能像羊一样啊!原来就是一只羊,我也要变得像狼一样。” 所以现在还真的是很麻烦,在目前,中国社会没有这种宗教的、因果的、轮回的深入人心的教化,这种道德的滑坡甚至道德的沦丧将会加速度。这些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理解。正因为深信因果不足,所以平时呢,做点小的好事——布施了一块钱,也要向人说一遍:“你看我今天做了好事,我布施了一块钱。”说了一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表白一下,炫耀自己。这些都没有积阴德的概念,都是在外面做文章。你看有些企业,它也好像做点慈善事业,到一个孤儿院捐一万块钱,还得让所有的孤儿都出来跟他拍照——跟他搞宣传。这不是在外面做手脚吗?就完全没有体会儒、佛大圣大贤苦口婆心讲积善积恶的因果报应是在什么层面上建立的。没有在自己内心深处把这个知见确立起来,没有融化在血液当中,没有自觉地落实在行动当中,没有行阴德的概念。这个知见不能确立,于是他就觉得行善没有什么滋味,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很孤立,也就放弃了。 刚才讲行善也不是很容易行的,你看袁了凡在了解因果法则之后,下定决心改变命运,他发了一个大愿——就是要行三千件善事,改变他不能考取功名的命。结果三千件善事做了整整十一年。用十一年才做三千件善事,这不容易的!如果因果的法则相信不了,你就更觉得:行善事有什么意思啊?有什么价值啊?他就会“抛弃”——放弃。这就是一般人基本的一种行为、一种惯性:对于这个善的一面,他很难去做。行善如逆水行舟;那造恶很容易,造恶如山上滚石头一样——滚到山下。所以这就(是)滔天之下恶人多、善人少的一个心理,也就是佛预言“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手上土”的一个基本现实。 《西方确指》曲示儒教,醒众痴梦(三) 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之草木,可不痛哉!” 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九页。这还是在讨论第五十二段:曲示儒教,醒众痴梦。上次谈到积善之家和积恶之家的余庆、余殃问题,以及善恶人心的这种趋向。古往的儒、佛大圣大贤都在教化众生抑恶扬善方面苦口婆心。但我们一般的众生对这样的一些教诲,总是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相信,去力行。总是把“善”这个字看的太轻缓,而顺从着他的恶的一面。当恶的习气现前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善没有什么味道,就放弃了。这一放弃,善恶就像魔和佛之间的关系,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有善占主导地位,恶就会被抑制下去;恶占了主导地位,善基本上就被抑制了。这就像光明和黑暗此长彼消的关系。对这一点,古人为什么要用功过格来规范自己呢?每天要切切实实地反省自己: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自己做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善的就记一个白格子,恶的就记一个黑格子。乃至于更细微地观察自己的念头:念头是善的,就是一个白格子;恶的念头起来了,就是黑的。这样来修心养性,这样来抑恶扬善,逐步地走向希贤希圣的道路上。这一点确实要发出真诚的心,要实实在在地去做。这里面不能去玩虚架子,也不能在这个抑恶扬善的过程当中有非份的企图。把行善止恶作为谋取功名的一个手段,那就容易虚假。 要把抑恶扬善作为我们生命当中一个应该做的事情、平常做的事情。然后每天心量一定要打开,一定要光明坦荡,要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出在《周易》里面一句话:乐天知命,故无忧。我们对这个天道的安排,对这个命运,我们要知命,要乐观,要豁达。知道自己在顺境、有福报的时候,是自己的善因所致。为了使这个福报能够长久,要进一步地修善。如果碰到逆境,知道这是恶业现前,不要怨天尤人,要修身以俟命,赶紧改变自己念头,改善自己的行为。无论处在逆境还是顺境,无论处在富贵还是贫贱,都是素位而行,乐观豁达,这(是)“乐天知命”。无论顺境、逆境,当下这一念心——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在我这里:守其在我。要坚守自己的操守。这个操守呢,前面讲三达德:你仁爱的心理、你智慧的正见、你行善积德的弘毅精神。以及在道德层面怎么守住自己的本分,怎么做好一个道德的人格: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我作为一个人——哪怕是匹夫匹妇,我也有这个与知与能的天性。所以讲道德行善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不分地位的高低。只有去做,你的命运才会改变。 而且在知见上,要有一点空性、无我。你看儒家孔子,也不断地谈无我问题:毋固,毋必,毋意,毋我。君子取四毋。既然无我,你就不要对这个“我”执著。“我一生的命运怎么去祈祷?我的结局怎么样?我的五行八字……”五行就是金、木、水、土、火,配合你的生辰八字、天干地支来算自己的命是穷,还是通达;去求神问卦,是吉凶、得失、祸福。一天到晚注重这个东西:怎么去得到吉,怎么去避凶。天天去注意这个事情,去追求这个东西。实际上一个君子把这些全都撒开,超越出去。这个终生、结局、吉凶祸福终究是空的,是如梦如幻的,都把它超越出去。超越出去以后,不去问这些东西;但是同时又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自然而然,你如果命中有灾祸都会消掉;命中有的福报,自然就会现前。而且你的道业会随着这样的心态、时间的推移而增上。你的道德、你的功德也随这个时间而累积。那样长久地行持,成就圣人贤人的福德、智慧也就不难了。这是你们将来应该做的真实事情。这就是“及其成功,一也”,这是接上《中庸》的那三句话。无论是“安而行之”,还是“利而行之”,还是“勉强而行之”,三类不同根机的众生来行这个五达道、三达德,最后到达的目的——“成功”,那都是一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