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二)(9)

此处所谓的「远离一切心境界相」,与本书所谓的「妙绝染净之相」,涵义了无二致。但这仅是述了如来藏的空义之一面,至於如来藏的重点,实在是以不空之义为其中心的;因为,阐述空义即无言可说,为达空义,必须要从

  此处所谓的「远离一切心境界相」,与本书所谓的「妙绝染净之相」,涵义了无二致。但这仅是述了如来藏的空义之一面,至於如来藏的重点,实在是以不空之义为其中心的;因为,阐述空义即无言可说,为达空义,必须要从不空义下 手。所谓不空,便是在缠的法身。故在本书谈到不空之时,即具染净二法,净法方面,便是无漏性功德、出障净德。所谓无漏功德者,便有如下的说明(注四零):「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注四一)
  这段文字,由「所谓自性」以下,均系引用的《起信论》。当在说明如来藏中所具的出障净德之时,本书则谓:「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注四二)也就是说,在阿梨耶识,如其不具此种出障净德或解性功能,便不可能有成佛的希望,这是触及如来藏之转凡成圣的问题了。
  本书以不空如来藏「具染净二法」(注四三),具净法是说明一心的超越性,具染法是从内在论述一心的涵容性。换言之,如来藏在缠,即具染法,亦即如来藏的本质具有染法,它的内在的全体,便是《起信论》所说的「众生心」。由此发足,作为其背景的,始为空、始为具净法。在本书所论的染法之中,又分摄染性及染事(注四四),此所谓染性,毋宁是现实的在缠如来藏之所应有的。至於阿梨耶识的不觉分,即是染事,则在《起信论》的四大镜喻之第二,有如下的一段文字(注四五):「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於中现,不 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由此可见,本书采用了《胜经》的空及不空的如来藏思想,也参用了《起信论》的如实空及如实不空的观念,可是在不空的内容之中,将染法分摄染性及染事,又是本书的独到见地。《起信论》虽是本书的根据,《起信论》却未述及染性,而仅及於染事的「一切世间境界」。
  注解:
  注 一、《大正》一六·四五七页中-下。
  注 二、《大正》一二.六四八页中。
  注 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 四、《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六一-四六四页。《法华经》,《大正》九.一二-一九、二九页。胜又俊教博士着《佛教 心识说 研究》六零四页。《望月佛教大辞典》四一四三页中-下。
  注 五、《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 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中。
  注 七、《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中。
  注 八、《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
  注 九、《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上。
  注一零、拙论《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第一章第二节〈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海潮音》五 二卷一月号)参照。
  注一一、《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
  注一二、同注六。
  注一三、《大正》三一.二六二页上。
  注一四、《大正》三二.五八三页上。
  注一五、《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上。
  注一六、《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注一七、《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注一八、《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注一九、参照注一及注四。
  注二零、胜又俊教博士着《佛教 心识说 研究》六零零页。
  注二一、参考同右。
  注二二、常盘大定氏着《支那佛教 研究》第二说:「关於这一问题,有古三家新五家」之说。该书二七-三零页参考。
  注二三、参考同右的四九-五四页;望月信亨氏着《大乘起信论 研究》二八-三四页。常盘大定氏说:「我是印度撰述论者,至少也是印度人所撰述的。(中略)回溯印度,与《奥义书》的关系,以及和《楞伽》、《胜》、《四十华严》之诸经,《佛性》、《宝性》、《摄论》诸论,不无关系。」(同书三零-三一页)
  注二四、藤堂恭俊氏的《如来藏 识说的理解》中说:「《胜 经》是第二期大乘经典,它已将如来藏思想发达至於极点,《楞伽经》是第三期大乘经典,它便展开了如来藏思想的识说。」(《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二卷第一号一五一页下,昭和二十八年九月)小川弘贯氏的《楞伽经 於 如来藏思想》中说:「就一般而言,如来藏思想大要可以如下的三个阶段、梯次表现出来:1.宣说如来藏的经典群起(《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等)。2.将第一阶段的经典群,整理组织而成立了发扬如来藏书群起(《佛性论》、《宝性论》等)。3.再将如来藏思想与阿梨耶识思想,结合起来的经论群起(《楞伽经》、《起信论》)等。」(《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九卷第一号二一三页。昭和三十六年一月)
  注二五、《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注二六、此系指的《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一零页中。
  注二七、此系指的六十卷本。《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七页上。
  注二八、此系指的《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三页上。
  注二九、《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大正》三一.七九五页下-七九六页上。
  注三零、《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中。
  注三一、同右。
  注三二、《大正》四六.六五三页下。
  注三三、《大正》一二.二二一页下。
  注三四、《大正》三七.七三页上。
  注三五、《大正》三一.八四零页上,《宝性论》卷四中说:「《胜经》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於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异议佛法故。」
  注三六、《大正》三一.八九三页中,《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中说:「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不空如来藏,过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不脱智。」
  注三七、参照注五。
  注三八、《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注三九、参照注六。《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下。
  注四零、《大正》四六.六四六页上。
  注四一、《大正》三二.五七九页上,《起信论》的原文是:「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於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