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一)(3)

注 二、印顺法师的《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参考。拙着《印度佛教史》第九章第三节。 注 三、在《大乘止观》一书之中,已经判明确定了的,引用《起信论》作为论证的,达八次之多,而在「不空如来藏」的一节之内,即引

  注 二、印顺法师的《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参考。拙着《印度佛教史》第九章第三节。
  注 三、在《大乘止观》一书之中,已经判明确定了的,引用《起信论》作为论证的,达八次之多,而在「不空如来藏」的一节之内,即引了三次。
  注 四、本书卷二,《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四六.六四七页下。
  注 五、安藤俊雄氏的《天台学根本思想 展开》一六九-一七零页。《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中。
  注 六、《大正》四六.六五六页中。
  注 七、《大正》三二.五七五页下。
  注 八、《大正》四六.六五二页中。《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中-下。
  注 九、《望月佛教大辞典》三二七零页下。
  第二节 本书征引的经论详考
  关於本书之中,引用各种经论作旁证的次数,已被明了的共计五十多处,其中尚有不少地方,不知出於何典,且待再加寻检,现在暂作如下的逐条标列,以使学者得其大要。
  凡例:本文所举各条,均标明出於何典,在《大正》的那一卷,那一页的那一栏,以便查检。同时,於每条之下分列如次的四个项目,研判引举。
  (A)项标明本书中的位置。
  (B)项明被引原典的名称及其位置所在。
  (C)项系与所引原典文字有出入的场合,即将原典的相似之内容抄示出来。
  (D)项是摘要。
  (1)《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B)《大乘起信论》(陈真谛三藏译本),《大正》三二.五七六页上,少一「诸」字。
  (2)经言:「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中。
  (B)此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之偈,《大正》一六.四八零页中。
  (C)《楞伽经》共有四译,但初译已不存,今之三译,与本书所引之偈相当者,现将其三种译本所出,分列如次:
  (a)《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求那跋陀罗译)卷一之偈,与本书所引者一致。
  (b)《入楞伽经》(菩提流支译)卷一,《大正》一六.五一九页上:
  「佛不入不灭,涅盘亦不住; 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
  (c)《大乘入楞伽经》(实叉难陀译)卷一,《大正》一六.五九零页下:
  「佛不住涅盘,涅盘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
  (3)经言:「於缘中痴。」
  (A)《大正》四六.六四二页下。
  (B)旧译《六十卷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共有三译,此为最早,次为唐之实叉难陀译出的八十卷,后为唐之般若译出的四十卷。然本书着述者,未及见到二、三两译)〈十地品〉第六现前地,《大正》九.五五八页下。
  (C)原典文句为:「又无明有二种作,一者缘中痴,二者为行作因。」
  (D)若与《八十华严》及《四十华严》的译文对勘,则不相同,然以本书成立的年代考察,宁依《六十华严》为妥。另参阅异译《华严经》之《大正》一零.一九四页上及同卷五五三页上。
  (4)经言:「其地坏者,彼亦随坏。」
  (A)《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中。
  (B)《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乘章》(求那跋陀罗译),《大正》一二.二二零页中。
  (C)所谓「地」者,即是无明住地。原典为:「若地坏者,彼亦随坏。」
  (5)经偈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A)《大正》四六.六四三页下。
  (B)旧译《六十卷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子。《大正》九.四六五页下。
  (C)此偈纵然与《八十华严》的译文对比,意思也无相异之处。可参阅《大正》一零.一零二页上。
  (6)经言:「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上。
  (B)原典不明。
  (C)但在《诸法无行经》卷上(《大正》一五.七五一页上),有类似的经句:「明无明一相,知是为世尊。」
  (7)经言:「生死依如来藏,即是法身藏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胜 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自性清净章》第十三。《大正》一二.二二二页中。
  (C)该经原文为:「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
  (8)经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一零页中。
  (C)原典为:「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
  (D)《入楞伽经》(《大正》一六.五五六页中)则全同於四卷本的《楞伽经》,而在《大乘入楞伽经》,乃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大正》一六.六一九页下)。本书引文,不云「如来之藏」而说「如来藏者」,意义应同於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如来藏是善不善因」,但以本书作者的年代而言,不该见到唐译本的《大乘入楞伽经》,或慧思禅师另有梵本的依据吗?
  (9)又复经言:「心性是一,云何能生种种果报。」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明难品》。《大正》九.四二七页上。
  (C)此与《八十华严》相勘,在《大正》一零.六六页上是如此的:「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10)又复经言:「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而生也。」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中。
  (B)典出《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三页上。少一个「而」字。
  (11)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A)《大正》四六.六四四页下。
  (B)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大正》九.四二四页下。
  (C)原文为:「言语道断行处灭。」少一个「心」字。
  (D)《六十华严》卷一一,是「究竟三世,皆悉无性,言语道断。」《大正》九.四六九页上。但是本书引用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句,确与《璎珞本业经》所引《华严经》经句相同。
  (12)经言:「流转即生死,不转是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
  (A)《大正》四六.六四五页中。
  (B)原典似出於晋译《六十卷华严经.菩萨云集妙胜殿上说偈品》,《大正》九.四四三页下。原文为:「流转则生死,非转是涅盘,生死及涅盘,二皆不可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